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2018-10-22 19:21:12)
标签:

佛塔

古塔

古木兰院石塔

石塔

分类: 华东卷★苏沪篇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古木兰院石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文昌中路和淮海路交叉口以西100米路中绿化岛上。路北有一座古建石塔寺楠木楼。便是古今闻名的木兰院旧址。木兰院亦称石塔寺,开成年间得古佛舍利,于寺内建石塔藏之,故又名石塔寺。古木兰院石塔现今应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寺原在扬州西门外,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年),得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始移建于现址,宝祐年间(1253-1258)贾似道重修。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三昧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僧抚生重修,又建大悲阁、石戒坛。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陆朝玑复“古木兰院”旧额。清乾隆再修时增建石栏,并将唐《藏舍利石塔记》碑砌于塔下。咸丰三年(1853年),寺毁于兵火,唯石塔、戒坛与明代楠木楼尚存。同治、光绪年间,寺僧又陆续修建,使石塔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民国以来庙房大部被拆除改建。1964年进行大修。1978年开拓石塔路,寺庙建筑大部拆除,唐代石塔圈入路心绿化带,围栏保护。路亦得名石塔路。1982年修塔尖。

    古木兰院石塔为仿阁楼式石塔。青石构筑,五级六面,每级均作飞檐瓦顶。通高10.09米。目前地坪已低于城市绿地,因此远观如陷入地下。下为须弥座基,座高0.87米,边宽2.6米,各面雕有鹿、马、牛等兽。座上周绕白石栏板,雕云龙、莲花图案,望柱上刻如意纹。从雕刻纹饰风格看,当为明、清时遗构。塔身底层边宽1.28米,高1.75米,向上逐层收小,最高第五层为边宽0.74米,高0.65米。每层转角处雕制圆形倚柱。塔身南北两面一、三、五层,各辟有拱门,二、四两层有雕像。其余各面每层均有高浮雕佛像,共24尊。塔檐屋面作瓦垄,檐角微微起翘,略具江南建筑风格。塔顶为六角横尖式,上冠葫芦形塔刹和宝瓶、宝珠。

    惠照寺在唐代已经出名,名僧贯休有《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诗云:“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州。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茗滑香黏齿,钟清雪滴楼。还须结西社,来往悉诸侯。”就是歌咏的扬州惠照寺。

    但这座古寺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却是“饭后钟”。据五代时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记载,王播少时孤贫,就食于木兰院,随僧众听钟声就餐。久而久之,为寺僧所厌恶。一日,众僧故意开饭后才敲钟,待王播赶到时,僧众已经吃完了。这件事使王播感到非常难堪,于是他在寺壁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过了二十年之后,这个曾向和尚讨饭吃的王播,已经位居淮南节度使之高位。当他重访扬州木兰院时,看到当年所题旧诗居然被和尚用碧纱精心地笼罩,不禁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他挥毫续完前诗,又新作一绝,这就是《全唐诗》所载王播《题木兰院二首》: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诗的意思是说,二十年前游此庙时,木兰正在盛开,寺庙也在新修。今天再到这里,树老了,和尚也老了。那时我因听到钟声后才来吃斋饭,不料和尚都已吃完,只留下惭愧的我。经过二十年的仆仆风尘,而今我的诗才得到碧纱的笼护!当题完诗时,王播的百感交集与和尚的狼狈惶恐,可想而知。

    王播,字明歇,其先为太原人。因父亲王恕担任扬州仓曹参军,便定居于扬州。王播是唐贞元进士,曾官诸道盐铁转运使。唐穆宗时,累进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出任剑南百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曾开凿扬州七里港河,通城内旧官河,以便利交通航运。

    对于“饭后钟”故事的意义,一般都认为是讥刺僧人势利。到了宋代,唯有一个人不以为然,那就是苏轼。苏轼认为,王播不应该对和尚有意见,相反应该感谢和尚。因为木兰院的和尚独具慧眼,看出王播不会久居人下,如不采用“激将法”刺激他一番,他也许会成为庸人。因此,“饭后钟”实乃和尚激发王播用功之“苦肉计”。其实僧人能记得王播,存有旧诗,二十年实数不易。苏轼说法是有道理的。

    苏东坡有《石塔寺并引》,引子说:“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诗中写道: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苏轼的诗,大半是想和王播开个玩笑。他在诗中说,王播因为饿花了眼而辨不清东西,又因为做诗而忘记了早晚。他只知道灯火可以读书,却不知道钟声不等于斋饭。同样是一顿饭,和尚和漂母的做法不同,但都发人一笑。不过,为什么过了二十年,还念念不忘此事,写诗嘲讽?设若当初寺里的和尚一直供养着他,对他只能是有害无益。要知道,和尚饭后敲钟,未尝不是别具眼光!苏东坡的“翻案文章”,我觉得其实不过是“游戏文章”。但是,“饭后钟”、“碧纱笼”却从此成了文人常用的典故。

    如陆游《枕上作》云:“虽无客共俗中酒,何至僧鸣饭后钟?”明人来集之还曾撰写杂剧《碧纱笼》,专演王播故事。在传统戏曲《评雪辨踪》里,“饭后钟”故事的主人公又变成了北宋名相吕蒙正。

    另外,在《宝莲灯》故事里,“饭后钟”的故事又安在了主人公沉香的头上。“饭后钟”还被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民初文人吴光熊,曾在常熟主编《饭后钟》杂志。近代名士张伯驹,曾在北京组织“饭后钟社”,限时写作“诗钟”(一种特殊的对联)

    小说家张恨水《春明外史》第四回,反“饭后钟”原意而用之,说:“我和这里的法坡方丈,本是同乡,我来了他总留我吃饭。因此上饭钟一响,我知道他又要叫我吃饭了,我的心弦怎样不动呢?古人有‘饭后钟’之说,他如今打的钟,并不移到饭后去打,正是不拒绝我来的意思。这斋堂里的和尚,还不能说是良伴吗?”

    金庸《鹿鼎记》三十九回用“饭后钟”故事更是绝妙。这一回写韦小宝做了钦差大人回到扬州,正在想着禅智寺僧人的可恶,脱口而出:“扬州就是和尚不好。”当时巡抚一怔,不明他真意何指。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之人,接口道:“韦大人所见甚是。扬州的和尚势利,奉承官府,欺辱穷人,那是自古已然。”

    1961年,郭沫若先生重游南山寺,写下七绝《漳州二题》。其二云:“山门轻叩月朦胧,萧寺未传饭后钟。昔日史诗飞海角,今朝何必碧纱笼。”诗中也用了“饭后钟”、“碧纱笼”之典,可见其流布之广。不过个人感觉此人文采虽好,人品吗。。。

    201262日拜访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江苏扬州古木兰院石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江苏扬州白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