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慢兄通过QQ邀我谈谈对加拿大学前教育的感悟和体会。顺利哥今年9月就要满五岁了,他们在国内有两年上早教班和幼儿园的经历,目前在温哥华又上了两年幼儿园。因此上,对于国内和国外的学前教育状况,由于自己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感触还是蛮深的。
一、
早教市场化程度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监控日趋严格,国内的早教市场被称为“最后的金矿”,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每天都在炒作各种所谓的儿童早教新理念新方法,目的就是吸引那些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四处苦苦寻求解决方案的家长们掏银子。前段时间,有个北京的朋友说给自己孩子报了一个美国的幼儿园,每年学费就要10万人民币,我听后吓了一跳,一方面觉得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真是不惜血本也要从小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市场化的结果,让孩子和家长有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了解各种育儿理念的机会,这当然是积极的方面。中国有句老话,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在选择早教机构方面,家长往往是比较盲目的,国人喜欢讲排场好面子,商家便满足迎合家长这种心理,“最贵的就是最好的。”这让我想起电影《大腕》里李成孺说的一句名言,“我们做生意的理念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相比国内的热闹和喧嚣,加拿大的早教市场则要平静得多,很少在报纸上看到那些以先进幼儿理念唬人的天价机构。家长和幼儿教育从业者更加理性,市场也更加规范。从做生意角度讲,温哥华这个地方更重视口碑,而不是商家的媒体炒作。尽管那些口碑好的幼儿园也是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但幼儿园整体的办学水准是相对平均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即使你没有机会进入那些热门的名牌园,选择余地还是蛮大的,只要是经营历史较久,其师资水平和教学服务都是大可放心的。
二、
社会公共资源提供
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承担着未来整个家族的希望。因此,在国内往往集中几代人的资源和精力来养育孩子。然而,从政府层面来说,目前在学龄前早期教育这块投入远远不足,严重缺位。所以,造成本该政府做的事情,最后却由家庭埋单的状况,也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就拿游乐设施和图书资源来说,大中城市的全民健身运动并未惠及儿童,公共健身设施很少有为儿童设计的;图书馆中适合儿童的图书品种少,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孩子的阅读问题,主要靠家长自己购书,建设自己的家庭图书馆或者依靠民营的绘本馆或者民间的阅读推广人来带动。
在加拿大,情况则完全不同。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年龄多大,都能很方便地找到适合他们玩的场地和器材。随处可见的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小学操场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发达的社区图书馆系统,藏书丰富,不同阅读水平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免费借阅图书和光盘。社区和图书馆定期会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孩子参与阅读。孩子在这里既可以阅读侵润心灵,也有广阔安全的场地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三、
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加拿大拥有健全的儿童保护法,社会福利和救助机制也比较健全。加拿大的职业教育相当发达和完善。所有幼儿园的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政府对办学资质、场地要求、安全设施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急救知识、消防安全、活动场地、文档记录、卫生间设置等。为了提供从业人员的技能,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职业发展培训。为了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不少幼儿园还设立类似家长委员会,定期召集会议,对幼儿园的一些重大经营决策发表意见,为孩子和家庭争取最大的利益。家长自愿参加,每两三年重新选举。作为一种法律义务,幼儿园的老师有责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可能存在的针对儿童的虐待行为。如果知情故意隐瞒不报,教师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国内近年来,早教机构发展迅猛,但师资力量却跟不上。这种现象在一些知名的早教机构也普遍存在。短期培训后,就摇身一变成了高级早教咨询师了,但服务水准却差了一大截。据报载,国内发生了数起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甚至在训练过程中把孩子摔成重伤的,最后无一例外都是说该老师并不是正式老师或者没有取得相应幼教资质。如果幼教机构把赚钱放在首位,而不是从各方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服务水平,那么,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四、
育儿理念成熟度
由于早教理念在北美已经经历上百年的发展,相对成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资源都比较成型,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孩子特点、距离等因素选择与自己理念契合的幼儿园,可以选比较贵的蒙氏园,也可以选择基于游戏的普通园。可以选集体园也可以选家庭园。
在带孩子方面,不像国内庞大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组成的强大主力团队。由于中西观念的不同,养育下一代则是父母当仁不让的责任。还有一点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跟孩子互动方面,西方的家长更能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玩,比如滑滑梯、坐跳跳板、荡秋千、踢球、骑自行车等。而华裔的家长在这方面明显不如西人家长。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在边上玩,自己则在玩手机或者跟别的人聊天。
五、多元文化与中文传统
加拿大以多元文化共存而著名。不同于美国的“大熔炉(Melting
Pot)”,加拿大的马赛克(Mosaic)文化讲究尊重彼此的文化,共存共生。来自世界各地的族裔在遵守共同法律的基础上,可以保留自己的风俗、文化和语言。在过去两年里,顺利哥俩基本上都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孩子。班上能说两种甚至三种不同语言的小朋友比比皆是。由于日常教学和活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尽管我们在家里还是尽量坚持说中文,但哥俩的英语越来越流利,而说中文的意愿却越来越低。很多时候,都需要逼着他们说中文。这种现象是很多华裔家庭的一个隐忧。尽管一些家长也把孩子送到政府或机构办的中文学校去学习,但每周只有一节课,感觉杯水车薪,孩子中文的水平进步很慢。不少家长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孩子的中文表达能力慢慢消失。
在远离家乡故土的加拿大,作为成年人,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无法享受亲戚朋友在一起的亲情,不能体会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对于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说,也是少了那种隔辈亲情同族大家庭的氛围,不能不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听一位移民多年的朋友说,华裔孩子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据说在学校里,华裔的孩子还是更多地和华裔孩子来往交朋友。即便如此,也是分成不同的圈子,比如在本土出生的孩子一个圈子,很小的时候移民的孩子一个圈子,还有小学或中学才移民过来又是一个圈子。
作为华人,无论走到哪里,根永远是中国的。但对于从小成长在国外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融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不是一件易事,语言学习是一方面,要想真正体验领悟中华文化,以后还是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两边都跑一跑,亲身去体验,这样才会真正有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