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次亲历加拿大小学校园

(2012-09-14 14:42:16)
标签:

温哥华

小学

校园文化

感悟

尊重

杂谈

分类: 教育反思


今天上午,应高贵林某双语小学校长的邀请,我第一次走进了加拿大的小学校园,亲身体验了加国小学的课堂氛围。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但在校长和副校长的陪同和精心安排下,先后观摩了从刚入学两周的K年级一直到四年级的中英两种课堂,还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教室,戏剧教室,室内体育馆和操场等。通过和任课老师,学生和两位校长的面对面交流,这次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小学是当地一所颇有名气的中英双语学校。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据校长介绍,该校共400多名在校生,来自20个不同国家。每个孩子至少可以说两到三种语言。比如,孩子出生在加拿大,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韩国人,孩子从小就会说中,英,韩三种语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该校把我们常说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特意改成了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不同肤色和民族的孩子在这里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间小学的中文课程已经开设了三年时间。在双语教学方面,其做法也比较独特。那就是,学生每天五个小时的在校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学英语,一半时间学中文。这种每天的语言浸入和转换,对于学生提高双语能力效果明显。目前,从K年级到三年级,共开设了八个中文班,每班22人,约175名学生。学生全部为加拿大当地孩子。报名本着家长自愿的原则。为了照顾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学校采用抽签的方式,从已报名的孩子中挑选。万一没有被选中,而学生确实对学习中文感兴趣,则家长还可以选择该学区的孔子学院免费课程,总之,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出于出版人的职业习惯,我特意翻看了他们选用的汉语学习教材。据任课老师介绍,他们一直选用的教材是美国一家叫Better Chinese的公司出版的汉语教材,倡导以故事的方式学习汉语。老师强调说,这套教材在编写上切近北美孩子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所以,还比较好用。


在走廊上,不时看到孩子们排着队或去室外活动,或换教室进行下一课。见到校长和客人,学生都很有礼貌地停下来打招呼问好。而校长似乎认识所有的学生,逐一叫出名字,并和蔼地询问他们的近况。有一个小女孩告诉校长,自己玩的时候不小心把脸磕了一下,校长询问是否需要她陪着去找医生,女孩说,不用,她自己能找到医生。还有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但略显羞涩的男生,旁边还有一名老师专门陪着。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名有残疾的学生,老师带他去做康复训练。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我本来想用相机记录一下现场的情况。但在跟校长交流时,她说,这些孩子刚刚入学,学校还没有跟所有的孩子签定授权协议,所以,不能拍照。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学校管理层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和关爱,以及所倡导的尊重和平等。因为该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习俗存在较大差异。在谈到名字时,副校长特意介绍了她的做法,除非学生本人主动要求起一个加拿大英文名字,否则,她会尊重习俗,用他们本来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因为每个名字都包含着父母的期望和祝愿。


按照加拿大政府的法律规定,小学每个班的额定人数是22人。当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整体感觉比较凌乱,不像国内的中小学那般窗明几净,整齐划一。然而,一圈走下来,却发现看似凌乱的背后是有序和人性化。每间教室一进门都设有小壁柜,供学生放置自己的私人物品。靠近窗户的地方,摆放有按级别摆放的图书,可供孩子自由取阅。教室的色彩比较鲜艳,装饰风格极具个性化,估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以及各种主题的贴画。课堂氛围极为轻松,猛一看,还以为他们在举行大party。以前,在国内的小学参观时,每个教室都有统一配置的桌椅,孩子们穿着款式一致的校服,双手背在后面,认真听老师授课。而今天这间小学的教室里,更常见的是一种大长条桌,十多个孩子可以围坐一圈,在上面画画,写字等。老师上课时,就随意地坐在地毯上,学生则围着老师身边。这样老师的视线始终是和孩子们在一个水平线上。课堂教学始终以一种互动形式进行。比较有趣的是,在走访中英两个不同班级时,我注意到孩子们都在画一种成长树。我比较好奇,就让老师给我解释一下,成长树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画这个?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我提问时,刚好有个学生给老师交自己刚刚完成的成长树,老师征得学生同意后,给我展示并解释什么是成长树。这其实是一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画一次。针对本学期开始的八门课程,比如汉语,音乐,戏剧等,学生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发挥创意,以画画地方式表达出来。自认为学的好的,树就高大,枝繁叶茂。而那些感觉有困难的课程,则树就会矮小枯萎。我看到的那个学生的成长树,在音乐课上面,小树上画了一只遭遇爆炸的小恐龙,看来他对这门课心存畏惧。通过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老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学情信息,从而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在学期末,通过比较两张成长树,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动力。


在参观图书馆和室外操场时,校长的一席话对我触动很大。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就是正确答案的握有者,是权威。而在该校的办学理念中,则非常重视家庭和父母的作用。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创造机会让父母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亲子阅读日,便邀请父母来学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万一碰到某个家长临时有事来不了的情况,则会把学生委托给某个家长,组成一个Group,由该家长负责带着几个孩子一起阅读。此外,利用社区推广的一项健身活动,让学生每周定期和社区里的人们一起活动,参与社区建设,融入社区。而父母往往就是和孩子一起参加,共渡亲子时光。校长在跟我交流了中国中小学的家长会情况后,她笑着说,其实在加拿大也一样,家长见到老师也是会感到紧张,但她需要努力做的就是给家长留下一个良好的体验,而不能让家长有挫败感,否则,家长下次就不太愿意来参加学校的活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