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赴北京参加2012国际书展,得到加拿大中英双语儿童文学作家王若文女士亲笔签名的一套新近出版的小文系列绘本。作为一名典型的七零后父母,该系列丛书包含的浓郁的中国元素,以及展现的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些物件和游戏,比如滚铁环、跳房子、蜂窝煤炉子、百货商店、上树抓知了、下河捞蝌蚪、翻跟头、爬球杆,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也不由得勾起童年的许多美好回忆。过去两周,每晚都给顺利哥俩讲小文的故事,小家伙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小文生活在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然而,妈妈说她漂亮,爸爸说她聪明,哥哥说她是好妹妹,在浓浓亲情包围之下的小文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她淘气活泼,开朗自信,豪爽大气,有主见。争强好胜,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干。率性执着,不拘小节,求知欲强,勇于质疑。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成为中心人物,甚至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不过,在邻居眼里,她满脑袋奇思怪想,一刻都闲不住,大大咧咧,三天两头闯祸的疯丫头一个。不稳重,不淑女,显得离经叛道。每当小文“犯错”时,左邻右舍总有点儿幸灾乐祸,嚷嚷着必须要给她严惩和教训,小伙伴则嘲笑讥讽,起哄围观,邀功似地指正小文所犯的“可笑”错误。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小文是与众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显得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为她招来麻烦和指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枪打出头鸟的习惯。然而,小文无疑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对包容和智慧的父母。他们悉心呵护着女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压制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犯错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相信孩子自我纠正的成长力量。
相比小文而言,如今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极大丰富了。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尤其平常公务繁忙的爸爸妈妈通常更是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因为缺乏高质量亲子陪伴而产生的愧疚感。比如,请最贵的家教,上最贵的补习班或者私校等。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父母与孩子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适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加强心灵沟通十分关键。小文的父母在亲子沟通方面的一些做法颇值得爸爸妈妈们借鉴和反思。
反思一:大人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快乐重要。
小文的爸爸带着闺女去扯布添置新年衣服,然而,小文喜欢上了原本用来做被面的花布。邻居觉得布面土,嘲笑她。爸爸支持了女儿的选择,小文穿着新衣服欢天喜地出门炫耀,完全不顾别人的态度。爸爸看似毫无原则地迁就女儿,但实际上却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本身就很难得。大人和孩子的眼光和审美肯定是存在差异的。孩子看到世界的美丽,大人可能已经麻木,欣赏不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带孩子外出购物也会经常面对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在涉及到孩子用品采购时,父母不妨在教会孩子比较的方法后,让孩子自己去决定,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当然也要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比如,在预算范围内,可以由孩子自由选择图书、画笔或者玩具等。在超出预算的情况下,要跟孩子约定,比如未来一个月内不能购买新的玩具。小文的妈妈在这方面的做法也很不错,小文通过要挟哥哥,买回一只自己喜欢的酒杯。妈妈没有顾及因为杯子大小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面子上的不好看,而是引导女儿在客人来时,要乐于分享自己的酒杯。试想,如果妈妈劈头盖脸把小文大骂一顿,那么,小文的心理除了逆反,沮丧,愧疚,她别的什么话也都听不进去了,当然也达不到妈妈预想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
反思二:欣赏教育还是攀比嘲讽?
小文玩跳房子游戏时,用粉笔把4写倒了,再次遭到小伙伴的围观嘲笑。碰巧路过的爸爸帮女儿解了围,他没有觉得小文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在大庭广众下,丢了自己的脸面,从而对孩子冷嘲热讽,挖苦打击。相反地,爸爸对女儿在学习上的努力当众毫不吝啬的表扬,夸她聪明,人这么小就可以把字写得如此漂亮,如此有创意。
经过这个事件后,我想小文一辈子都不会再把4写倒了,既保持了孩子的学习情趣,建立了自信心,又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盲目地攀比只会让孩子丧失自我。
反思三:孩子永远比东西重要。
小文在墙上涂鸦,遭到妈妈惩罚后,气得离家出走。妈妈原以为她可能躲在朋友家,但等了半天后,却不见小文回来。在朋友家没找到小文,妈妈慌了神,反思自己对女儿是不是太苛刻严厉了,墙画花了,可以刷漆再弄干净,但孩子要出了什么问题,麻烦可就大了。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不少有孩子的家庭都有过类似经历,那就是,等孩子六岁多上学后,家里的墙都需要重新粉刷一遍,而在那之前,因为孩子小,在墙上写写画画简直太正常了。涂鸦是孩子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北美,从幼儿园开始一只到小学四五年级,涂鸦都是每天必做的一项活动。等孩子稍微懂事以后,当然,可以引导孩子在纸上或者白板上画画,而不是在墙上乱写乱画。
反思四:引导比说教更有效。
小文养了几只小鸡。大公鸡任由天性生长,又高又壮,而小文宠爱的母鸡,天天抱在怀里,却越来越萎靡,孱弱,最后死掉了。小文很伤心,但经过妈妈的引导,观察和反思,从中学到了要尊重生命生长规律的重要性,而整个故事也以一个欢乐的葬礼而结束。在日常育儿的过程中,父母空洞的说教永远让孩子生厌。而引导孩子打开五官,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效果要好得多。
反思五:爱要得其法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小文领养了一只没有出息的猫,总是离不开妈妈。尽管小文用尽各种办法,却始终无法赢得猫的欢心。最后,小文终于学到,只有真正关注猫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需求,才有可能得到猫的喜爱。动物如此,人亦如此。道理虽然简单,但大人也常常会犯类似错误。比如有些父母抱怨,觉得自己已经把最好的给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但孩子却跟自己存在隔阂,不交心。其实,这时候,父母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了,我们给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