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发展利弊
(2015-04-05 14:24:35)
标签:
股票 |
分类: DDUP[每日充电] |
无实际控制人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在IPO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无实际控制人公司要求有合理的解释,但并未将其作为硬约束。这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无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需要注意决策效率和管理上的风险,避免出现控制权的争夺。成熟的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则是需要拥有多年经营积累下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58家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根据搏实数据库收集的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共有58家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集中在金融、IT、化工、医疗、房地产等行业。
在两市无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中,12家公司的大股东为自然人。这些公司多为高科技公司,如硅宝科技、华胜天成、积成电子等。硅宝科技上市前公司股东全部为自然人,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7%、24.75%和20.25%,没有单一股东持有公司30%以上的股权,没有一个单一股东可以对公司决策形成实质性影响。
还有一些公司股权结构虽然并不分散,但单一股东并不能控制公司的决策,无法对公司的重大决议造成影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可能是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接近,也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
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华昌化工,其控股股东华纳投资的股东为167个自然人,各股东的持股比例为0.01%-7.35%不等,任意单个华纳投资股东都不能控制华纳投资,从而华昌化工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考验公司治理
一些规模较大、治理结构完善的上市公司可以没有实际控制人。万科可以算是两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代表。截至2012年底,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总股本的23.45%。不过,万科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层素质高且强势,股权分散事实上削弱了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干预力度,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与身为财务投资者的华润合作良好。
类似的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多存在于金融服务类企业中。例如,北京银行首发前股权比例分散,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ING持股13.64%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北京国资持股8.84%位列第二大股东。公司认为,ING持股比例较低,而且17名董事会成员中仅占2席,因此不能认定其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以此类推,其他股东更无力控制公司经营,因此公司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易致控制权争夺
在A股IPO审核上,股权结构虽不是硬性指标,但若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则易引起发审委对公司控制权是否稳定以至于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就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股权分散且无实际控制人,管理层面容易动荡,投资风险也更大。如凯利泰在招股说明书中提示,因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如控制权发生变动,可能对公司的人员管理、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如实际控制人缺位的金风科技,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包括大批元老和职业经理人在内的十多位高管相继离职或岗位变动。其中前总裁郭健,其在公司工作超过25年,最终选择辞去总裁职务,令人扼腕。此前媒体曾报道,金风科技高管出走主要源于内部治理问题,与行业危机却关系不大。
实际控制人缺位,往往会引发对公司治理效率的质疑,尤其对于一些在快速发展中的高科技公司,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则可能带来管理风险。理论上,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可能遭敌意收购导致控股权不稳定,主要股东意见分歧则会影响公司经营、决策效率延缓等,因此构成“无实际控制人风险”。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往往依赖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核心人物,如果公司股权并未集中在该核心人物手中,则公司未来发展可能会面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