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山界》为什么去而复返

(2022-03-21 21:09:31)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历史

《老山界》为什么去而复返

兰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是写木兰快马加鞭,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替父从军。其英雄形象一下就跃然纸上了。木兰没有犹豫过、迟疑过吗?有。“唧唧复唧唧”是虫鸣还是叹息声?肯定不是机杼声,文中已经明确说了“不闻”,“唯闻女叹息,为何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愿意”也。行军途中两次说“不闻爷娘唤女声”,说明木兰对爷娘是眷恋的,对家是牵挂的。并不是那么毅然决然。

而后木兰不贪恋官宦,驰千里足返故乡也是正常反应。在家中无比自在、惬意。她既是英雄,也是一个普通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顽皮。其魅力就在此真实。

《老山界》呢?我以为它最大的魅力也在真实。

比如:穷人见了军队,即使是红军照着习惯要躲起来。同样会“惊惶”,但同样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我们接受老乡的邀请,我们也把整袋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这是些情节、细节都十分的真实,丝毫不矫揉造作。真实就是力量。真实就有魅力。

再比如:红军也会累,也觉远征难,行军的速度也没有想象那么快。飞夺泸定桥一夜急行军一二百华里那是被逼出来的。走走停停也是常态,走累了想站,站累了想坐,肚子也会饿,烦了也会骂人。遇到危险也会紧张(大家知道这座山是怎样陡了,不由浑身紧张),他们也觉得在陡峭的山路上睡觉是一件危险的事,且不舒服(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饭来了,他们也会抢。红军也是需要提醒的(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红军也是需要督促的,(因为山路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

困难是客观的,身体的承受能力也是很客观的,只要最终能凭借坚强的毅志战胜困难就是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花木兰与红军都是英雄。

另一方面,本文的环境描写十分出色: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的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的同志们转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是全文两处环境描写,极具功力。

第一处的“火把”与星光,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是不是感觉与郭老的《天上的街市》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既写出了山的高、红军面临的困难之大——登山就是登天;也写出夜色的美、红军的矢志不移。

第二处:将“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夜的沉静、纯静,写出了山的高与峻。把“山峰”比作“巨人”,把群山比作“井”,都是十分形象贴切的。接下来,以动写静,以人声来衬托夜的安静。“极远的又是极近的”,这是声音远近的对比,“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是声音大小的对比,因为安静,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听到很远的声音、也能听到近处极细切的声音,于是分不清远近与大小。作者觉得还没讲明白,接下来用两组比喻: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呜咽,这是细切或遥远;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这是极近或极其洪大的声音,似远似近,似有若无,在这里,模糊即梦幻,这就是一种美。

这描写丝毫不让于任何大家名作。

我想这两点除了政治意义之外,此文能回归教材最重要的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