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疑的种子
(2022-03-17 21:17:56)
标签:
教育文化时尚情感 |
播下疑的种子
兰勇
某日课间操时间,忽然下起雨来。但出操的音乐还是依照惯例响了起来。人们先是惊讶,后是疑惑,再就是迟疑、犹豫,最后终于忍不住跟着人潮向操场挪去。一路都有人在抱怨、咒骂,抱怨天气恶劣,咒骂放广播的人眼瞎,但谁也没停下脚步。操场就像一块粘鼠板,人们就像一只只缩头缩脑的耗子,被雨淋着,被音乐浇着,心中酝酿着怨恨之气,想摆脱控制,却无能为力。奇怪,主席台怎么一个人也没有?领操员呢?体育老师呢?音乐忽然停了。老鼠们一下子陷入了恐慌: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在雨中瑟瑟发抖还是快速钻回自己阴暗却温暖的窝里去?议论纷纷,怨气冲天,却没有人敢挪地方。我冲上去,对着自己豢养的那群耗子说:“回去,回去!今天肯定不做操了!”犹豫了片刻,他们终于抱头鼠窜了。其他班的耗子们还在等着自己的鼠妈妈发话呢。
为什么会这样?我以为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的精神。
从幼儿入园开始,他们就在接受听话教育,周杰伦不是唱了吗?“听妈妈的话……”:不管是依从、顺从、服从,还是屈从,总之,不要怀疑。谁胆敢有疑就要受到批评、责罚,排挤、打压,甚至是打击、报复。就像心理实验中,动物做某个动作就会受到电击一样,久而久之,它们就再也不敢做这个动作,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从此人生再无质疑。
这样真的好吗?无质疑,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疑惑了呢?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其名文《怀疑与学问》一开头就引用了: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接下来他论述道: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学贵有疑,无疑则无问,无问则无思考,无思考则无突破,无突破则无创新。什么别出心裁,什么独辟蹊径,什么独树一帜都是不可能的,只剩随波逐流、随声附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当跟屁虫了。
问题不在孩子,在大人——我们给他们播下什么种子就会发什么芽长什么树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子。反躬自省:你允许有不同声音出现吗?你呵护过那些疑的因子吗?没有。倘如此,你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