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hm.com.cn/attachement/jpg/site1/20120131/18a905d938aa109166e31f.jpg失传半世纪后回归图" />
寒风凛冽,毓璜顶庙会昨天却依旧火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公园,人们在具有浓郁胶东特色的庙会上,不仅感受到了老烟台的民俗文化,还可以吃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风味小吃,真是大饱了眼福、口福。
失传半个多世纪,老烟台抬阁首次亮相
听说有抬阁表演,昨天上午不到8点毓璜顶公园激情广场上就聚集了不少的市民。此时,演员们正在做准备,有的在插杠子,有的在化妆,还有的在忙着把小演员绑在木桩上……演员们都是福山张格庄镇下官乐村的村民。在现场,记者找到了该村负责抬阁表演的胡发仁。胡发仁告诉记者:“下官乐村抬阁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受市城管局园林处毓璜顶文化中心的邀请,失传50多年的福山区张格庄镇下官乐村抬阁首次走进毓璜顶庙会,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烟台老抬阁’的魅力。”
9点整,抬阁表演正式开始。此时,围观的市民早已是人山人海。只见下官乐村抬阁表演为16人抬阁,一个木头做的大架子,用16人抬起,浩浩荡荡,甚是气派。加上又是两个抬阁同台演出,多达42个人一起上阵,场面壮观。每个阁的左右还各有两名护卫,手里拿着长叉,眼睛时刻盯着上面的小孩,专门保护孩子。
记者看到,抬阁的架子上面装有木杆,木杆高度有2米,可随意升降,木杆上擎着一个斜杆,一边高一边低,上面两头一边站着一个小孩。其中一个抬阁表演的是牛郎织女,由两个7岁小女孩扮演———胡蒙蒙女扮男装演牛郎,挑着担子,里面装着两个小孩;胡艳梅演织女。另一个抬阁表演的是白蛇传,8岁男孩陈宏伟演白娘子,同样大的胡杰演小青。四个小家伙长相俊俏,随着鼓点不断甩动长袖,长袖在风中起舞,非常精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下官乐村是“烟台老抬阁”的发源地。早在清朝末期,下官乐村每逢大的节日就有抬阁表演,后因军阀陈玉抢走了抬阁的铁芯子,致使这种民俗表演中断,这一中断便是50多年。
那么,失传了50多年的老抬阁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呢?
胡发仁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个叫胡之国的老人,7岁时曾上过阁,还应邀出国到泰国表演过,在当地引起轰动。他至今健在,但已86岁高龄了。除了胡之国之外,如今村里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参加过上个世纪的表演。虽然老抬阁表演中断了,但下官乐村的威风锣鼓、秧歌、高跷等民俗文化一直延续了下来,去年还到庙会上表演过,并认识了毓璜顶公园主任黄振东。今年,黄主任提出与其到周村请人来表演周村芯子,不如咱自己恢复“烟台老抬阁”,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三次到周村取经,复原抬阁并多处创新
2011年3月,毓璜顶公园和下官乐村里行了洽谈,下官乐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胡长格对此事非常支持和重视,还多方帮助筹集资金,村里先后3次到淄博周村去取经,各项准备工作足足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两个阁用了3个多月才制作完成,阁是用楸木做的,分量有七八百斤重,加上道具、服装等,一共花了10多万元。下官乐村制作的抬阁,在原来“周村芯子”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创新,首先在木阁的下面增加了转轴,这样一来,芯子可以升降和转圈,使表演更加灵活,增加了表现力。同时,抬阁下面还安装了滑轮,不表演的时候,抬阁可以推着走。
采访中,胡发仁还告诉记者,一场抬阁表演不仅演员多,而且化妆、道具等准备就要两个多小时。大家利用农闲时节,整整排练了一冬天。抬阁的人多达16人,要保持木阁平稳很不容易。队伍的最前面有1人指挥,大家步伐一致,踩着鼓点,一走一掂,这样才有韵味。练习的过程是很苦的,因为木阁本身的重量已有七八百斤,再加上两个孩子和藏在木阁里面操纵“机关”的一个大人,整个阁就差不多有上千斤重了。所以,每次排练过后,每个人都是一身汗,但从没人叫苦,因为大家觉得这是在展示咱胶东人自己的民俗文化。
“在村里,还有这样的传说,即在抬阁表演中,谁家的孩子被选中,最终上了阁,那将来肯定是有福气的小孩。”胡发仁说,“烟台抬阁”目前在胶东地区仅有福山张格庄镇下官乐村能够表演,这对村民来说是很自豪的。(YMG
记者 孙致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