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民间工艺也需要“推手”

标签:
烟台剪纸民间时评饽饽文化 |
分类: YMG时评 |
这两天,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光。烟台剪纸、莱州面塑、栖霞花饽饽携手登台,和来自全国的“刀书画”、景德镇陶瓷同台竞技。这些外来参展的民间工艺也给本土工艺做了最好的示范,那就是如何找准市场真正走出去火起来。
据YMG记者报道,这次参展的烟台工艺品有民间陶瓷与雕刻,文房四宝与古玩,民族民间乐器,书画、剪纸、布艺,编织、抽纱与刺绣和工艺玩具等6大类100余种数千余件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烟台绒绣、莱州玉雕、栖霞棒槌花边、莱州草编、长岛砣矶砚、烟台剪纸、莱州毛笔、莱州刺绣、栖霞花饽饽等。可能就连咱本地人也不知道,原来烟台还有这么多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
和名头响亮的景德镇陶瓷比起来,就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来说,我市的民间工艺品也毫不逊色。以烟台剪纸为例,它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剪纸打毛”技术,线条细腻、小巧玲珑,专家都认为它有着很好的市场推广空间。而“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了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证明了它自身的卓越价值,唯一有点遗憾的是,这也是烟台唯一入选的项目。是不是其他项目不具备申遗的潜质,或者不具备进一步进行开发的能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民间工艺品来自民间,囿于地理限制和其他条件制约,有的烟台工艺品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只是某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专长,个别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较为封闭的单向传承缺乏活力,使得民间工艺日渐沉寂,这也就意味着消失的可能。而要让这些民间工艺真正活过来、火起来,就必须把它们推向市场,用社会的力量广泛发动,提高知名度,有选择性地运用商业运作手段进行包装、行销,让这些民间工艺真正形成“生产力”。而在这种开发进行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烟台民间工艺从来不缺宝物,如果再加上一点向前疾行的“推手”,那就不愁不活,不愁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