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京剧《红灯记》里,和李玉和接头的地下党的扮相,人们再熟悉不过,这位磨刀匠有句经典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清脆的吆喝声很有穿透力,但他和真正的磨刀匠相比,手里缺少了一块职业招牌。
这招牌由几片上下同宽的薄铁板叠加而成,每片上边有四个眼儿,用铁丝串联,每片可单独活动,最上面的一片钉在一个木手柄上。磨刀人反手朝前,握住木柄,前后一抖,铁板与铁板相撞,“哗啦啦”作响。有个谜语这样说它:兄弟七八个,一个挨一个,闲时互相打,忙时都歇着。据说,这个招牌曾是磨刀匠和篾匠共用,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磨刀匠专用了。
如果冷不丁问这个物件叫什么名,恐怕许多人说不上来。有的人根据它的形制特点,直观地叫它“铁帘”或“响板”,也有人受酒幌的启发,叫它“声幌”。其实,它的本名叫“惊闺”。顾名思义,专门惊动闺房中的女人的东西,并且还与战争有关。相传,早年间先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每逢大战来临,便有人专门走村串寨,拍打铁帘、响板,提醒和督促闺中女人们,拿出男人们使用的盔甲、兵器,修理打磨,以备鏖战。后来,经过演变,这些响板便由双手拍打,改成了单手摇抖。
在胶东一带,惊闺上铁片数量的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认为,“登七莱八”,即登州(今蓬莱)地界内的惊闺上的铁片共七片,莱州地界内的则为八片。磨刀匠在不同的地界内行走,如果拿错了招牌,就会被行里人嗤笑。
如今,在城乡还能见到磨刀人,只是大都不再肩扛一条板凳做生意了,而是把所有的工具放在自行车上,千里走单骑,方便又省力。 姚传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