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月薪、被实习,还有多少不幸在等待大学生
(2010-05-25 09:30:46)
标签:
大学生劳务市场就业压力律条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近日,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
与昔日一些大学生求职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相比,今年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比例飙升,折射出他们求真务实、低调起步的就业心态,有利于增加求职成功几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事件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逆向思维,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就是越来越多用工单位开出零月薪条件的直接佐证。可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零月薪”纯属扯淡,是一种地道的违法现象。既然如此,为何还能大行其道,逼得很多大学生乖乖就范。显然,有关部门对劳务市场薪酬体系的监管不力或者缺失,难逃其咎。
与这则新闻相应成趣的是,5月24日《广州日报》报道,很多大学生求职遭遇“被实习”尴尬。具体而言,一些企业面对铺天盖地的简历,要求应聘大学生必须先到单位实习,待实习期满才决定是否录用。少则三两月,多则半年以上。尽管满腹不愿,但迫于严峻的求职压力,不少大学生只能委屈求全。结果,实习的人多如牛毛,留下的凤毛麟角。更令人伤心和郁闷的是,一些无德企业并不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实习工资,有的甚至还一毛不拔,肆意将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维权意识。但是很多时候,维权不能光有信心和勇气,还需要精力、经费、人脉等多种资源,对于初出茅庐、一穷二白的大学生而言,到哪里去寻找和攫取此类资源,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反观执法部门,对于这种违法用工,往往心知肚明,但鉴于周瑜打黄盖的职场现实,以及人财物的限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眼闭眼也就心安理得。很多时候,在上级要求和监督下,他们也会开展运动式执法,但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形成一套持续有效的执法体系。当法律不能成为维护用工市场公平规范的底线,诸如零月薪、被实习等职场怪现状,只能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