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仆寺诗抄》序

(2025-04-21 10:33:01)
标签:

文化


 《太仆寺诗抄》序

郑志军

 

  9月10日的凌晨,玉海老师在微信里告知我,他打算出一本名为《太仆寺旗诗抄》的集子,邀请我给诗集作个序。听到这个消息,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但接到这个邀请,我委实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一是我才疏学浅,并且从未写过这方面的文字,属于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有恐亵渎玉海老师的诗文;二是玉海老师和我是老乡,都是太仆寺旗永丰人,并且相隔不远,他是六零后,我是七零后,却从未谋面,做为晚生后辈,着实不敢在前辈面前班门弄斧。玉海老师是内蒙著名摄影家、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在写评论、作序方面,玉海老师是专家。纠结中,玉海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被玉海老师对家乡的深深爱恋、对文学的无比执着所感动着。执笔几十年,玉海老师已经出版诗集五部、诗词集两部,著作等身,成果斐然,享誉区内外。时至今日,玉海老师年逾花甲,仍笔耕不辍,每天都有新作问世,同时编辑了几个微信文学公众号,这种精神真是让我辈惭愧汗颜。

    翻开玉海老师的诗稿,录诗二百余首,洋洋洒洒,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第一首诗就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我深深的共情:“那一年那一月的我/正从豌豆花的夏天走进青年/青春期/被那条高吊腿藏兰色裤子/和正在开花的小麦花  胡麻花/包裹/进入永丰中学的新校舍/地板虫  麦芝子  胡麻铃铛/我听见骨骼和麦子一起拔节……”

        是啊,这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庄稼地、小土房、老黄牛,以及青砖的教室、水泥的黑板,这些时代的印记,诗人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符号,揉进了时光中,刻进骨子里。永丰中学、忠字山、宋家营子、皮坊营子、新兴街五道巷,一个个耳熟能详、却又渐行渐远的名字,是诗人一次次人生辗转的牧场;父亲、母亲、姐姐,和那些和自己划拳的人、准备登高的人,是诗人日思夜想却又不愿触碰的记忆痛点;《巷口的阴阳铺》、《墙壁上的弹痕》、《树上的刀疤》,又是诗人对往昔青春岁月的深情缅怀。出生,成长,外出,回归,诗人犹如一个牧人,身在流浪,心却始终没有离开太仆寺旗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玉海老师的作品朴实无华,纯净自然,没有浮词套曲,没有无病呻吟,接地气、聚人气、充满了人间烟火气。那《山沟里的太阳》、《云雾里的老家》、《灯影下的故乡》……犹如一帧黑白的电影胶片,静静的记录着过去真实的生活场景,又如一部尘封已久的留声机,细细讲述着曾经的似水流年。诗如其人,玉海老师是太旗走出去的优秀代表,异地工作多年,颇有建树,但始终如一,初心未改,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依旧像一位纯朴的庄稼老汉,一个慈祥的农村长者,实属难能可贵。他的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部影集,一部历史。《芹香四野》、《麦收季节》、《2007年怀念绿色》、《一双皮鞋,铅色味》,这一首首饱含感情的诗篇,真实记载和还原了几十年来太旗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见证了太旗人从贫困到富庶的艰难历程。

       今天是中秋佳节,人们走亲访友,我却一整天都沉浸在玉海老师的诗情里,身未离案,足未出户,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月出东山,冰轮清辉,遍洒人间。月是故乡明、天涯共此时、明月千里寄相思……玉海老师的诗句再次牵动我的思绪,游走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入丝入扣,应时应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想,在因疫情阻隔而家人不能团聚的中秋之夜,能在玉海老师珠玉般的文字里细数往事,品味时光,何尝不是一件最惬意快乐的事呢?

        文不传神,词不达意,请玉海老师多多指正,同时期待《太仆寺旗诗抄》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郑志军                  

                    2022年9月10日

            (郑志军,太仆寺旗文联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