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破碎的脸

(2012-11-22 17:53:37)
标签:

杂谈

2011326日菲律宾人质事件受害者易小玲, 摘下口罩展示脸部伤势拍下了一张肖像照片,获得了香港记者协会周年新闻人为摄影比赛人物组冠军,这张照片由香港《壹周刊》的邹洁珊拍摄。充分展现了易小玲的脸部。她被子弹打穿下巴,失去半边下颚后,虽然经过多次手术,脸上已加了人造下巴,补上皮肉,但这些肌肉来自身体不同部位,凹凸不平,另外肌肉绷紧,嘴部比常人小一半,更无法合上,呈现「O形」状。

 一年多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易小玲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通过看到她过往的照片,我们了解到惨剧发生之前,易小玲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过着正常的生活。在人质事件受了重伤以后,她都是带着口罩接受访问,诉说着这飞来横祸带给她的痛苦。当说到事件带给她的精神上恐惧,手术带给她肉体的折磨时,她那美丽的大眼睛里总流着止也止不住的泪水,人们当然给予同情,却无法通过戴着口罩那那张脸真正想象到她的伤势有多么严重,具体对她的生活造成多大的障碍。而后当媒体揭露出与她结伴到菲律宾旅游的是别人的丈夫,而她是个‘狐狸精’的时候,大众语境里难免有些幸灾乐祸,即便是没有恶毒的攻击,也难免变得冷漠。

 纵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见到这张肖像照片的那一刻,我身上的血液顿时被凝固了。对于一个观众来说,这幅摄影的逼真度太高,虽然从摄影角度与灯光运用方面都是传统手段,但是它的内容那么平白直接,几乎没有让出解释的空间。 可以说作品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近了,近的令人窒息。几个月前,得奖作品在香港时代广场公开展出,在这张照片跟前,不少人落下了眼泪,因此也遭到了很大的非议,有家长认为这张照片‘吓哭了孩子’,也有人说它是有意地想去感动,属于煽情。

 当我看见易小玲这张肖像的时候,第一眼的确被她下半脸那可怕的面容吓着了,但是当我把目光移到她那一双饱含着委屈与绝望的眼睛的时候,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落了下来,我可以保证,这种情感的流露肯定未经排练,油然而生的。艺术家展现了一个饱受煎熬,活生生的,残缺的易小玲。摄影以它超强的写真能力,保全并且展现了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绘画等其它媒介终极追求,但仍未达到的,而摄影竟如此轻而易举地呈现了。

 这张照片出现以后,媒体上对易小玲的‘花边新闻’报道逐渐消失,可以说这张照片改变了公众的语境。照片在传播中的角色就是对真实事物的影像记录与再现,照片作为传播手段与文字或声音相比,它更具有说服力。作为肖像摄影,这张照片有一定的颠覆性;肖像摄影一般都表现“正面”,无论拍摄的对象是权贵还是平民,由于肖像多用于展示,所以“正面”特征如健康、饱满、坦荡或自信得以表现,而与它们相反的特征如悲伤或残缺则得以掩盖。这张“完美”的肖像,虽然技术上拍摄的无暇,可是它本身主人翁的残缺却使它失去了肖像原有的意义。

 所谓“眼见为实”,目前还没有其他表现手段能比摄影更能表现“真实”。照片固然不会说谎,纵使拍摄的内容是不真实的,照片作为一种记录方法,它本身不会造假。而正是它这种超强的真实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而不惜千方百计调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 摄影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摄影艺术的真谛,传统摄影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记录为主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摄影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它迫使艺术家们更多地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关注人的情感存在而非客观存在。

 http://s9/mw690/62d0cfa6gcf12757e274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娃娃高球手
后一篇:心形之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