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来再说!
(2012-03-09 13:27:25)
标签:
摄影苏珊桑塔格杂谈 |
餐厅里,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菜端了上来,大家纷纷站起来,举起手机,对准了那目瞪口呆的烤乳猪啪啦啪啦地一阵拍照,然后全场一片寂静,聚精会神地低头撰写并将图像上载到公共社交网站上,不到一分钟他们身处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都能看到乳猪眼睛上镶着的红灯泡。照相从发明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不过很多年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拍照是有关记忆、美好的记忆、亲人的留念、甚至是缅怀、标榜、褒扬等等相当个人的情感记录。可今天,在近乎泛滥的视觉文化大包围下,拍照已经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早已习惯以影像来理解世界,生活中新增添了网络个人虚拟数字化空间。自己的眼睛看见与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拍下来没有,并以多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和世界各地,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共同分享。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接受的讯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生活在当代,理解影像所表达的讯息及懂得拆解影像讯息背后的含义、以影像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用影像这种视觉语言进行沟通已经是必须掌握的生活技巧。自从有了如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全民皆摄影记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一场变革,接近实现了传统信息传播中要求但无法兑现的传播者必须客观、公正与不动声色。微博又作为一个私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势必夹带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它的多角度泛传播,又使得信息全方位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拍照或摄影正是这“有图才有真相”的最佳可利用工具。
其实把照片单纯地理解为“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对照片表面上所传达的讯息全然接受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由于拍照本身的传真特性,人们普遍相信照片是真实事物的复制。西方对照片有“Seeing is believing”,就如中国人所说的“有图为证”。但英语Photography本身含有以光绘画的意思,中文把它翻译为摄影而有所区别于“拍照”也是以光制图之意。内容究竟是“真实写照”还是“以光绘画”,其实完全取决于拍照者或摄影师的喜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照片在拍照者还是摄影师按下快门那一霎那之际记录了 “真实”后,已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让它再现时所展现的是更让人感觉舒服的画面。看看手机相机的基本设置就有风光还是人像;白天还是夜晚、运动还是微距,美白还是嫩肌等,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在每次拍照时自动处理照片,重新构筑出的另一个“非真实”的“真实”。这有时甚至不需要创作的激情、灵感、想象力,就能人为编造出的更佳地“表现”。“真实”与“非真实”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信息传播内容,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甚至是对峙的,却能有机地被统一在同一张照片媒介中。现实生存环境和虚拟生活空间,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世界被按快门、拍照片、上网络、发微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混淆了。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她在著作中说到:“被剥夺了过去的人,似乎是最热情的拍照者,不管在国内还是到国外”。例证就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处去旅游,富裕却庸俗的美国游客,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这些美国佬就被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日本游客们取代。她以‘从岛屿监狱里释放出来的人’来描述这些日本观光客,说他们外出旅游一般都配备两部相机,挂在臀部两边。苏珊·桑塔格在2004年永远离开了我们,因此无法见证到今天,无论是曾经被剥夺了过去,还是根本还没有过去的新生代,都是无比热情的拍照者或摄影师。我们生活于周遭如核弹爆发的影像讯息,它冲向我们、包围我们、并且将我们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