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符号

标签:
lv名牌名牌包爱马仕杂谈 |
“千万不要去买假名牌包,为什么?用名牌包不就是为了给自己提气吗?挎一个假包,就算全世界人都没看出了,你自己是清清楚楚知道的,自欺欺人难道不心虚?”我经常告诉来上课的女孩子们,女人至少要有一个可心的、适合自己的包包,但是必须吻合自己的职业形象。不一定非要是某个名牌包,但不要选择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包,背出去像错拿了人家的包。
著名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早已指出:把物品符号化,才能划分物品等级、类别和个性。每个物品都指向一个社会的身份、等级。人们正是在对物品的消费中彰显自己的身份、等级、地位和差异的。消费成了划分等级、区分异己得标准、人靠其所消费的物品划分出高低贵贱和不同风格,消费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分类体系,对人的行为和群体认同进行者符号化和规约化。
如今社会经济腾飞,女人的手提包不再是为了装钱夹、口红、钥匙、手机和杂物的口袋,它早已摆脱了原来固有得功能性结构,而成为了身份象征最明显的符号。我们不是把包包当做物来消费,而是把它们当做符号来消费的。这些符号被强力的、具有引导性的媒体、利益团体而操控着与新贵意义联系起来,人们在潜意识中,不得不去追逐着名牌挎包、钱包、坤包去体现这种意义。物品要想被高消费,它必须承载起意指物,变成意象符号。消费在表面上买的是物,在本质上则是物这个符号所代表的身份贵贱、地位高低。这事儿,在购买和渴望名牌包包方面体现深刻又明显。
有趣的是,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国内来香港的男士只喜欢背某个俩字母摞在一起的包,还都多爱斜垮着背。香港人没有经历过文革,他们不知道这些年过半百的新进富豪们在那个年代都是各个喜爱斜背军垮(绿色军用垮包)带板砖的愤青。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神情自若斜挎或横挎的‘驴’里装满了一摞摞现金。名牌包包可以让男士背着的就区区几种,因此行走在尖沙咀海港城、中环置地广场和铜锣湾时代广场里疯狂‘血拼’的男士们很难不‘撞包’。 按理说,我们应该是通过物品消费展现和别人的不同,体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面对名牌包包时,这条理论好像不是很行得通。其实在这里追求高度一致相同意象符号的奢侈品并非不懂消费是要实现自己的风格,这些成功人士回到家后肯定能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追求世界最知名品牌的目的就是在乡亲之间的攀比中大肆炫耀自己个儿并非一般的位置。
目前也就在极少数的一些国家,人的身份地位是世袭的,一个人是贵族还是平民一生下来,甚至没生下来就确定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阶级逐渐消亡,甚至根本没有存在过。城乡界限早已打破,每个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的几乎都是陌生人。但每个人都在消费,并通过消费获得了社会认同。一个没有出生门第的人很容易认定自己只要把机场免税品商店橱窗里所有的东西都套在身上,就获得了心仪已久的新身份的新符号。从八十年代突然富起来的日本人,九十年代初香港满街的师奶,到如今国内的新富人们,那两个字母摞在一起专做旅行箱的牌子,从来都是新进富贵阶层的爱宠。这咖啡带米色印花的包包总是能把矮胖、卷发、纹眉和粗粗的金项链联系出来。
物品的意象编码永远不会终止。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也不管她他属于哪个阶层,都在以拥有各种档次的物品意指着自己的身份。不同的是明白人用名牌解决了问题,不明白的人用名牌解决了自已。http://s2/middle/62d0cfa6gbba437b832e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