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动的凝视

(2011-03-13 16:05:27)
标签:

香港

旅游点

凝视

杂谈

假期将至,家中两个成本中心已经开始雀跃地为外出旅游做计划,听着北海道、海南岛和布里斯本在厨房餐桌上方漫天乱飞,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疲惫。当宣布将把人都凑齐在香港过年,不出去瞎跑了,春节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比在旅游高峰期外出更有意义时,俩小子马上跳起来反对。刚刚从香港飞到北京度完假期的大儿子说复活节虽然他只有10天假,但肯定要外出旅游增广见闻,地球人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扳着指头跟他算了笔帐,在过去一年中不计他来回往返北京香港两地四次,海外去过英国,国内也到过成都等地,路行了不止万里,那“万卷书”在哪里?小儿子见哥哥卡壳了就端出霸王条件:“寒假老师布置写游记,不参加学校举办的冬令营,也不出去旅游,回到学校怎么交作业?”

 过去我何曾不爱旅游?去度假,体验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感觉简直太美妙了,那是一种逃脱的错觉,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连续性背景而进入一个空间环境的位移变化。早上醒来不用为家中的柴米油盐琐事发愁,走出房间拿着当天的报纸走进餐厅,等待你的除了咖啡or茶、煎蛋or炒蛋,还有那各式各样的面包与新鲜水果,假期仿佛可以永远度下去。 现代化交通工具让旅途缩短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最多不过是一天的功夫,过去所谓的舟车劳顿现在很难体验到。出门坐飞机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件乐事,每次踏入T3航站楼,那透过玻璃屋顶晃在脸上的阳光让人振奋不已。

 可惜的是在物质生活水平如此之高,闲暇时间如此之多的新时代,旅游这个“项目”经由媒体的大肆炒作转而形成某种公共压力,这种压力进而内化为放假了就必须去旅游的现代观念:诸如旅游有益于身心健康;旅游是某种社会身份或者生活方式的标志;甚至不出门旅游就像没有汽车洋房一样令人尴尬。 逢年过节不能呆在家里而是要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这种一窝蜂的消费行为让旅游失去了原有的趣味。 拥挤的车站码头、景点上堆满了焦急地、推推搡搡一茬接一茬抢着拍照留念的人们,旅游在这个时候转化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例行公事。

 旅游所带来的感性愉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当然通过对异国他乡的视觉奇观而获得某种视觉愉悦,此乃旅游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而现在 地球村”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跨国、跨洋或跨洲的旅游,都不过是在村里走动而已,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旅游点不是另一个旅游点的A货。

 其实无论任何景观都不是为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客而存在的,其意义是相对自在自为的。一片山林或一座村庄,其意义就在它自身。 但是,要把这些自在自为的意义变成为某种具有旅游价值意义的“景观”,就必须经过某种转换,而问题往往在这些转换过程中的雷同出现了审美疲劳。富士山脚下出现了东北口音普通话的导购广播或戈壁滩上一身假名牌美国牛仔打扮的导游都让景点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

专家指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位移过程中的视觉体验,那么旅游的对象就必然是目的地的景观。因此,旅游之奥秘显然在于旅游者主体与旅游目的地的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流动性与凝视结合起来,便构成了现代旅游独特的“流动的凝视”。80年代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每逢假期一定驾车在英伦的乡间游走,那时候途经的每一个村庄或小镇都是美丽独特的,每天经过无数个视觉转换旅途自然有趣。如今故地重游虽然未至于人面全非,但是受全球化的影响每到一处都几乎是同样的连锁机构,包括超市、快餐店、酒吧与酒店。

 真正的旅游一定不能是假期里的“硬任务”,不能是从一个A货景点赶到另一个A货景点去拍照留念,不能每天疲惫不堪地入住内设雷同的酒店却彻夜无眠,更不能是刚刚阖眼却要挣扎着起床,然后在旅游巴上接着打盹这根本没有得到在空间位移过程中应有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还是应该放慢脚步,让心灵有喘息的空间,真正渡个假来来完成那流动的凝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眼见为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