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
(2011-03-13 16:11:08)
标签:
足疗视觉百闻不如一见休闲 |
英国同事瑞秋教授的航班受冰岛火山影响好不容易辗转到了北京。没想经过三十多小时旅程的她精神竟然出奇地好,下飞机吃过烤鸭就嚷着要去足底按摩。瑞秋的双脚一落在了河南小姑娘手里她立即打了个大哈欠,大声跟我说:“快跟我说话吧!我可不想现在睡着了到了凌晨两点就再也合不上眼!”我俩也好久不见了,当然有说不完的话题。按脚的小姑娘看俩阿姨一阵阵笑得前仰后合,不觉也被欢乐的气氛感染,显得放松了许多。
抱着我脚丫子的姑娘刚刚从家乡来没多久,给瑞秋按脚的是她师姐。姑娘怯生生地问我:“阿姨:看您跟这外国阿姨聊得那么好,我能跟您讨教几个英语单词吗?
前几天我给一个国外的女士按脚,她说‘平’,我没听懂,‘平’是啥意思?”“我想她是说Pain,就是痛了,可能你的力度重了吧?”我回答道。小姑娘说:“噢,她接着说了什么‘土疙瘩’,那又是什么意思?”“土疙瘩?”我重复道,转头又向瑞秋说了一遍
“土疙瘩”,“Too
hard!”瑞秋呵呵笑了起来。我跟小姑娘说:“那就是是力量大了,人家痛了”。这时她师姐开声批评她了:“咋能等客人开声说痛?
给老外按摩你一定要一直盯着他们的脸,从他们的表情中看自己的力度是不是合适!”
我翻译给瑞秋听,她马上就最近困惑我的问题说道:“你看,谁说视觉不是全球化过程中的生力军?跨文化沟通靠线性的语言与文字远远不如空间并列、瞬间以“爆炸式”出现的图像来得快和有效。如何将跨文化沟通与视觉挂钩,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通过视觉看到的是最直观的讯息,人脑在处理文字和声音的时候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是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则要快很多。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图景往往比较容易记忆,80%都能记住,而文字和声音则很快就会忘记,读来的是30%,而听来的只有10%。正因为这些特点,观看成为人们更倾向的感知行动,我们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方面其实最依赖的还是
“看”。
中国有很多关于“看”的俗语,比如“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它们都强调观看能够给我们带来确凿的证据。
虽然很多时候看到的未必真实,但是我们的大脑最相信的就是看到的。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图片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其实视觉文化的到来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现在人们经常看到大量无意义的图像,“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文化研究也应更具有前瞻性。
西方文化一直将口语当做知识实践最高形式,但其实视觉文化已逐渐取代它,而今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图像而非文本的世界观。毕竟人们可以凭生理直觉去推断视觉图像的天然含义,因为人类也是自然产物,在理解自然上,有无师自通的本领。
不断发展的技术能力产生了新的视觉文化,而它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刺激感。比如现在依托于图标和下拉菜单的计算机系统,这是我三十年前我在伦敦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时无法想象的。当年为那可恶ASCII语言和由0和1组成的二进位制处理数据扯断了多少头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互相理解,语言是民族的,图像是世界的,我们在高科技的催生下回到了人类认知的初期阶段,如今在地球村里,无论是通过短信、MSN、QQ
还是 Skype,那小小的 ☺ 或是 ☹ 肯定是最自然、最有效和最能让人理解的沟通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