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的艺术

(2011-03-13 11:18:30)
标签:

文化

艺术馆

美术馆

艺术教育

儿童教育

 “美术馆站到了,有在美术馆下车的乘客请您做好准备,请先下后上。”我相信许许多多到过北京和在北京居住的人来说,“美术馆”不过就是个站名。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包括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廊榭围绕着四周、模版是敦煌莫高窟的主楼建筑不过让美术馆车站更具有标志性而已

 上周在伦敦,早起与朋友一家人吃早饭时说起我将到国家美术馆看画去,朋友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马上说:“你出门坐地铁,不用换车到查令十字站下车就到了”。原来小姑娘的美术课几乎全部是在美术馆里现场上的,所以她熟悉得很!今天走进英国国家美术馆,发现这里有了新的变化,多开了一道门,又添了许多多媒体的工具。其实从我三十年前第一次来这儿至今,它一直都在更新和改造着,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参观免费,不用买门票。

 到美术馆来上课的孩子还真多,幼儿园的孩子们,由老师和家长们带领着,一个一个地牵着小手,稚气的小脸比画儿里的人还好看! 稍大点儿的小学生都带着家伙儿,边听老师们讲解,边将世界名画的局部或全部临摹下来。看到最大的一群学生大概是高中生的样子,老师分明是在给他们做艺术分析,只见一个个眉头紧锁,刷刷地忙着记着笔记。

 一群小不点儿乖乖坐在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 (William Hogarth)1742 年的 《The Graham Children》 跟前,老师的问题非常有趣,孩子们举手发言也非常踊跃。 我悄悄站在旁听了一会儿。老师问:“你们看那个女孩子穿的是裙子是什么料子的?他们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现在我们为什么很少这样穿了?”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女孩穿的是羊绒,有的说是丝绸,最有趣的是个小男孩说:“她穿的是画家给她特别设计的面料,那是一个秘密!”其中有人评论穿成这个样子还要站在那儿被人画下来一定很累,不如照张照片省事。至于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这样穿,大家的答案有:“那些衣服太不舒适了。”“我妈说丝绸的衣服都要干洗,太贵了!”但是大家在老师的启发下都同意穿这些衣服现在不方便了。

 威廉·荷加斯这位1697年11月10日生于伦敦的画家,被称为"英国绘画之父" 荷加斯讨厌摹死板的西,他的油画作品笔触粗阔,色彩富于表现力,最能显示其才能的不是The Graham Children》 中这群衣着华丽的孩子,而是《卖虾女郎》和《洛瓦特爵士》。数百年后·柯就是根据“卖虾姑娘的灵感造的“爱那个在肮脏的街巷中自歌栽舞的窈窕淑女 英国18世纪的风俗画通过荷加斯的开拓,绘画发展的曙光才得以在英伦三岛上升起,由于他的尖锐讽刺画揭露了英国贵族上流社会的丑恶腐朽,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看来就算是教育这些小不点儿们,老师也是有心为他们将来在艺术欣赏方面做个铺垫,而不是随便拍拍脑袋把孩子们带到一幅画跟前随随便便胡乱发挥的。

中国美术馆的网页介绍,那里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 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顶级作品。此外还有外国美术作品千余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像全世界的美术馆一样,中国美术馆是人民的,面向全人类开放,但为什么在大家的脑海里那里只是个电车站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香港的艺术
后一篇:北京烤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