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艺术
(2011-03-13 11:16:08)
标签:
香港艺术吴冠中艺术馆尖沙咀血拼文化 |
到香港旅游的朋友没有不知道九龙半岛尖儿上的尖沙咀,多少人迷失在“海港城”的购物中心里一转就是好几天。问几个经常来香港,并每次来到香港就将吃、住、行安排在尖沙咀的朋友:“去过香港文化中心吗?知道旁边的香港艺术馆吗?”朋友愕然,反问道:“你们香港有文化?还有艺术馆?”
我承认,在尖沙咀码头旁,粉肉色瓷砖外墙装饰的香港文化中心以及香港艺术馆外观实在看不出什么艺术价值,内里的内容对于将购物与享乐放在首位的游客们来说也都太“老土”了,及不上咫尺之隔的顶级豪华酒店、奢侈购物中心来得吸引人。
其实到此一游的每个游客都会站在它们跟前以香港岛为背景拍下几张白天或带灯光夜景的旅游纪念照。但往往女士们面对相机背倚栏杆摆出S形姿势,眼睛都会突然一亮,当然不眼前正对的香港艺术馆,而是发现了马路对面又一个豪华购物商场!这边快门刚按下,就见她们忙不迭地拉着手举照相机的先生向马路对面冲去,进行新一轮的大血拼。
其实在过去五年里我也就去过两次香港艺术馆,上一次是2005年2月,当时香港艺术馆展出共四十八幅来自法国的奥塞博物馆及法国其他美术馆珍藏的印象派大师的名画,相信当时的参观人数为艺术馆历年之冠,后来就再没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展品。
这一次专程在周末的早上带着家中两个成本中心来参观命题为《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以为会人山人海,没想到加上我们仨也就不到十个参观者。欣赏完大师的作品,站在安静得不能再安静的艺术馆落地大玻璃窗前,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尖沙咀倒是另一种滋味。
香港艺术馆继承了吴冠中先生这些珍贵遗产,应该从此再也不用为没有重量级的馆藏而直不起腰板儿了。
这些年来大师对香港的艺术一直非常支持,当然,艺术馆里也处处体现出对吴老先生的尊重,从展览的布置安排看到了设计者的细腻,两份为同一个展览印制的免费赠阅彩色画册也极精致。难怪当年大师看到艺术馆将代表他艺术道路上三个阶段的三幅作品,1981年的“双燕”、1988年的“秋瑾故居”和1996年的“忆江南”并排地展示在这里,深感遇到了懂得他的知音。早在2002年3月,他向香港艺术馆捐赠12幅作品,
2010年6月离世前,吴老先生再次向香港艺术馆捐赠了5件作品,其中4件是2010年完成的。
当社会经济繁荣发达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有了对艺术的渴望,我们这片以金钱挂帅的弹丸之地也不例外。早在1998年,前特首董建华先生就要在西九龙的填海区兴建世界级文化设施,
包括博物馆、剧场、广场等,好让世界看到香港也有文化。可惜,董先生另一个让世界看到香港高科技含量的“数码港”最后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摇钱树,谁又能相信这文化中心到底后来是不是也同一个下场。
文化中心项目沉寂了几年后出现了中看不中用的“天幕”设计遭到各方反对,迫于舆论压力,港府修订了招标方法,并要求投标者将地产和文化项目分开,地产商全部退出。
上个月香港再就西九龙文化区展开公众谘询,
这是在港府换了个模式,成立了独立的谘询委员会后的新动作。周末两天内,接近五千多香港人去看了展览,对这个由政府拨款约一百九十亿港元的项目,香港人终于不再冷漠。吴冠中先生选择了香港作为他的艺术作品传播地当然不是出于对我们这片“缺少艺术作品”、“文化沙漠”的同情心,而是展望着我们香港这片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一步步成为我国艺术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