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生小迟入园记》“打招呼”
(2012-11-10 22:22:27)
标签:
杂谈 |
一、小迟挨训
小迟在小区好朋友比较多,由于语言发育比较早,同龄小朋友中属于能说会道类型,所以也得到了一些邻居们的喜欢,我和小迟妈妈也引以为豪。一日,有朋友约吃饭,我便向小迟妈妈提议,带小迟去吧,一是让他也和更多的人接触一下,另外,也顺便在朋友面前显摆显摆(炫耀)咱的儿子,于是,就带小迟赴宴了。
不过,这次吃饭,小迟并没有让我们达成炫耀的目的,让我觉得有些恼火,甚至让我觉得有些丢脸。一见到朋友,我就让小迟打招呼,“叫叔叔、阿姨好!”以往在小区的时候,见到邻居们,小迟的嘴很甜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叫个不停,所以才得到大家喜欢嘛,我原以为让小迟打个招呼也没有什么问题,和以前一样说一声就行了嘛。不过这次,小迟却没有那么痛快,看着对方就是不出声,还往妈妈身后躲。我有些急了,“叫叔叔、阿姨好啊?”小迟还是不给面子,此时,朋友过来大圆场,“算了,算了”,然后彼此寒暄落座,小迟始终也没有向对方问好。
点菜的时候,朋友为了表示对小迟关照,也亲切地问小迟吃什么之类的,小迟也没有了以往的聪慧多言的状态,回答也没有什么礼貌,吃饭的时候表现很一般。当然,也没有捅什么篓子。我也打圆场自我安慰,“孩子出来次数少,有点认生”,开始不理会小迟,和朋友吃饭谈事。
用餐完毕,与朋友告别。小迟的兴致似乎恢复了一些,和妈妈在车后座开始说笑打闹,我叫停,开始严肃对小迟训话:“今天爸爸对你的表现不满意,见到叔叔阿姨也不问声好。以后再这样,我再也不带你出来吃大酒店了!”小迟也很少看到我如此严肃,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二、爸爸反思
这件事已经过去一些日子了,那个时候小迟还不到三周岁。今日回想起来,已经知道错不在小迟,应该反思的恰恰是我自己。
做人父母后,一个非常容易犯的毛病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甚至不惜拔苗助长,希望孩子人前表现优异,从而父母脸上有光。我的错便错在这里。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谁的孩子谁都爱,没小孩的时候,看到别人晒自己的孩子,虽然表面说几句好话,但也暗暗不屑,得瑟什么呀。可是,当自己做了父母,那还真是总想当着别人的面炫耀一番的,听到别人夸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不觉得自己美滋滋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当然也希望小迟在生人熟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当言则言,受尽众人称赞与羡慕,然而,这应当是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超越阶段向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
就孩子的礼貌来说,其实相对于陌生人,向那些熟悉的叔叔阿姨,让孩子问个好之类的确实也没什么,他确实也能做到。然而,面对陌生人的交流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父母的朋友,在父母眼里,当然熟悉彼此,交流上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对于孩子,确是不折不扣充满危险的陌生人,这就好比我们突然见到高大的老外,或者黑人,虽然可能对方也很友好,但心中依然有些交流的障碍,这大块头,太恐怖了。
孩子也是这样,所以,当他们见到陌生高大的成年人时,如果不能确认其安全性,是难以表现出有礼貌地问好,交谈并与之玩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聪明的小孩,对环境更为敏感,胆子有的时候表现得更小,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这也是人类进化遗传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所以,对于聪明敏感的小迟而言,除非已经和对方已经熟悉,排除其危险性,否则,不要说多么礼貌,不烦躁不安就不错了。小孩子的信条,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三、礼貌训练
理解了这些,如何培养一个礼貌的孩子就有思路了。按照自然的办法,对于我们熟悉而小迟陌生的成年人,如果对方愿意和小迟交流,玩一会之后熟悉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不必着急强求孩子打招呼。朋友中有小孩缘的,很会与小朋友打交道,对于这样的人,也不用什么应对之策,他们懂小孩,小迟也会很快和他们玩,熟悉了,玩得开心,对方也不会强求多礼貌。但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和小孩子交流,又长着小迟爸爸这样凶恶坏人脸的怎么办呢?我也不愿意让朋友背后说,还研究心理学大学教师,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
我们采用的对策是:
首先,先给小迟打预防针。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担心小迟表现不好就不带他出去了并不可取,我们也希望他能多和各种人接触,一则锻炼胆量,二也培养人际交流能力;但在与陌生人交往之前,我们会先给小迟打点预防针。先和他说好,我们会和谁谁谁见面,他是什么人,你会喜欢的。虽然你可能不认识,也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好人,但经过爸爸“认证”过的陌生人没有问题,你会喜欢的,他也很喜欢你。
其次,出发之前先在家里训练。指一个物体,让他想像成即将见面陌生人,或者让妈妈来扮演陌生人,我先扮演小迟,和对方打招呼;然后,小迟再按照我的样子,和对方打招呼。小迟表现得好或者不好,给予及时反馈,好的话表扬几句;不好的话我再示范,然后强调只有训练好了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大酒店吃大餐。小迟爱吃肉,一般只要认真一点,模仿我说话就没有问题的;这时我再说,大点声,他就大声重复。差不多了,出发!
去的路上,一般再巩固一下,“看,假设这个是某叔叔,你应该怎么说啊?”“叔叔好!”“不错,就这样。”如果经过这种打预防针,加之提前演练,一般到现场,小迟就会顺利地向对方问好了,对方一般会夸几句,几次之后,小迟打招呼就问题不大了。
但小孩子的表现也不是一次搞定就一蹴而就了,也会有反复,父母也不能操之过急。孩子能争光更好,但不争光,也是我们的好宝贝。
四、“姥姥、姥爷好!”
周末,这次是爸爸与小迟的姥姥、姥爷一起来接幼儿园。和老师办完交接之后,爸爸拿包去装小迟的行李,以便周末洗床单,就把小迟交给姥姥和姥爷了。一会,我回来,小迟正在和姥姥姥爷玩,上车回家。车上问小迟,“刚才问姥姥姥爷好了吗?”小迟不吱声,开始东拉西扯,“我今天一出门就看到爸爸、姥姥和姥爷了……”我再次强调,“见到姥姥姥爷问好了吗?”
从小迟支支吾吾的样子看肯定没有问好,原因是和姥姥、姥爷有些日子没见面了,有点陌生;另外,姥姥、姥爷自家人,老人家又娇宠孩子,小迟也顺势欺负老人家;最后,和姥姥、姥爷问好也没有什么好处啊,小迟可能积极性就不高了。
所以,我不让小迟转移话题,再次问他是否给姥姥姥爷问好了吗,然后提醒他,“没说就重来一遍吧,好比你现在刚见到姥姥、姥爷应该说什么呀?”“姥姥、姥爷好。”小迟小声说。“不行,男子汉,这样声音太小了!大点声!”小迟在车里提高音量,“姥姥、姥爷好!”“好,好!”两位老人家也配合地亲了亲外孙,我们欢欢乐乐回家了。
为什么小迟当时没有说,过后要让他重新再说一次啊?因为他爸爸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教育的。
小迟记事(11.6~11.10)
【儿子】由于网上写了很多小迟的故事,一些生活中的朋友也叫他小迟。小迟不满意了,问妈妈,“他们为什么叫我小迟啊?”“因为你小啊。”“我都长大了,他们应该叫我"中迟"”。我问,“为什么不叫大迟。”小迟答,“你才是大迟。”那谁是老迟啊?”“爷爷是老迟。”#小迟不喜欢叫小迟#
【儿子】今早妈妈去上班,爸爸送幼儿园。小迟起来就哭咧咧找妈妈,我给穿衣服的时候也哼哼唧唧。穿完衣服我把他放到床上,告诉他,“你先哭一会儿吧,哭好后叫我。”开始洗漱穿衣,过一会儿,小迟叫我,“爸爸,我哭好了!”洗脸上幼儿园。
【儿子】做梦,发现存折里多了几十万,正美呢。身边的小迟此时突然说梦话,“爷爷,不要撕我的漫画书!”,一下子就醒了。臭小子,你一本漫画书把老子几十万搞没了!#养儿子太费钱啦#
【儿子】爷爷带小迟玩得多,但他和奶奶关系更好。爷爷文化不高,遇到不开心的事不由自主骂了一句,“他奶奶的!”小迟马上提醒,“别说他奶奶的,说他爷爷的!”
【儿子】妈妈出差,爸爸哄小迟睡觉。小迟翻来覆去瞎折腾,还来逗我说话。我提醒他,“不许出声,爸爸睡着了。”继而假寐,他过来扒拉我,“装的吧?”#装不装你还不睡觉#
【儿子】小迟和爷爷出去玩,路过菜市场。小迟视察一圈,对卫生情况表示不满,“我感觉,这市场挺脏啊!”#你的感觉是对的#
【儿子】妈妈给小迟买了麦昆(《汽车总动员》主角)贴纸,他高兴得不想午睡了。我问他,“你想不想和麦昆一起玩?”“想!”我继续诱导,“这样,你拿着麦昆贴纸,躺床上,闭上眼,睡着的话,就会梦到麦昆,然后你们就可以一起玩啦!”小迟闭眼睡觉。过一会,突然睁眼,“爸爸,你骗人的吧?!”
前一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后一篇:爱心不是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