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不做拙劣的“搬运工”,从做好文本教学解读开始
(2019-12-28 13:26:27)
标签:
文本解读统编版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不做拙劣的“搬运工”,从做好文本教学解读开始 注:更多统编版教材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在小学教语文”。一次与选择语文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聊文本教学解读,大多数人听过之后感叹:原来教语文这么难啊!——原来,他们在大学里是没有文本解读这门课程的。认认真真教语文的教师都清楚,上好语文课,文本教学解读是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可能不影响现行评价模式下的“教学成绩”,但绝对会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而不会思考,不会判断,不会审美。1读到一位教师发表在语文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讨论如何品读《四季之美》(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清少纳言的作品,卞立强翻译)的“韵味”,体会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认真拜读此文,竟然没有读到这位教师所言的“韵味”到底指什么样的韵味。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独特的韵味”,标题之下的文字,对“独特的韵味”的解读,竟然只是分析《四季之美》写了什么,然后是以写夏季为例,叙述自己让学生将描写月夜的诗句与《四季之美》中写夏夜的内容做比较。这位教师从《四季之美》中所解读出的韵味,不过就是“独特”,就是“与众不同”而已,其“韵味”到底有何特点,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就不得而知了。至于这位教师自己设计的对比,是没有什么逻辑的,“明月松间照”之明月,是秋晚的明月,不是夏夜的明月,哪有可比性!再读这位教师后面洋洋洒洒讨论如何展开课堂学习活动的文字,发现都不过在文章字面上兜圈圈,说的似乎头头是道,细想想,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体会到清少纳言笔下表现出来的“韵味”。关于《四季之美》的“独特的韵味”,课后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去体会的。教材用了“独特”一词,而没有明确是什么样的韵味,目的是让学生沉浸文字,想象画面,进入情境,尝试着品味出来。如果学生品味有困难,教师就要站出来,就要点拨。如果教师除了照搬“独特”二字,不能读出字里行间具体的“韵味”是什么,又怎么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悟呢?又怎么可能发现语言的秘妙呢?至于具体学习目标的落实,可能只是奢望了。(你要这样研读《四季之美》(五上第七单元))2文本教学解读的重要性,在统编时代,尤其显得重要。有了单元“语文要素”,似乎一个单元的文本用来学习什么已经很确定了,但是,“语文要素”只是单元读写目标的方向性指引,笼统,概括,离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具体文本学习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需要通过对语文要素进行目标细化来使其转换为文本学习目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两个具有读写结合关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如何从具体文本中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又从中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策略呢?以《海滨小城》为例,其四、五、六自然段,第一句话就是关键语句,后面的语句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意思写的。细读这三个自然段,就能够细化出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具体段落的阅读,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关键语句将意思写具体的;围绕一个意思写时,选择的事物和内容要有代表性(如写公园美,只写榕树;写街道美,主要写细沙铺成的路等)。如果没有文本教学解读的自觉和能力,就“读”不出上面的第二个目标,就没办法将“语文要素”细化为能够在学生身上体现出的学习收获和成果。3文本教学解读,还是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和指引。笔者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下面的课堂对话,就来自于我的文本解读——师:在荷花池边,叶圣陶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他是怎样想这些荷花的呢?(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生7:(读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这么多荷花他在用心的欣赏,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很美。哪里美?你能从第二自然段找到这一朵的样子吗?生7:这一朵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师: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那一朵怎么美了?生8:那一朵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师:看看另一朵——生9:另一朵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师: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白荷花的美,看看这一朵——生:(齐声)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师:很美!看看那一朵——生:(齐声)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师:很美!看看另外一朵——生:(齐声)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这幅活的画面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指名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生10:(读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4薛法根老师教学《少年闰土》,让学生默读课文时标注一下体现鲁迅和闰土关系变化的信息文字,然后再让学生去发现:鲁迅和闰土从少爷与帮工的关系到熟识再到难舍难分的兄弟关系,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有了这样的发现,对鲁迅为什么要浓笔重彩描写闰土给“我”讲的新鲜事,也就能够设身处地地进行理解了。这,同样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结果。如果不重视文本解读,教师就只能在语文课堂上做搬运工,将教师用书上的教材分析照搬给学生,课堂上,也就不可能有思维和审美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