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2019-10-10 19:55:54)| 标签: 统编版语文要素 | 分类: 语文教学 |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李竹平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简单地说就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重点学习目标。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导语页,导语页右下方的两句或三句话,分别指明的就是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习作训练要素。有了明确的阅读训练要素,教师就知道单元内的几篇课文主要是用来学习什么的了,或者是学习一种读书理解的方法,或者是学习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或者是习得某种语文知识,或者是训练某项阅读能力……有了明确的表达训练要素,就是有了单元习作的重点目标和重要评价标准,写什么练什么清楚明白。有了明确的语文要素,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学习就有了着力点,不至于稀里糊涂地“教课文”,或者由着老师的性子“跟着感觉走”。例如,策略单元中的课文,主要是用来学习具体的阅读策略的;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主要是用来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以及提取信息缩写故事的;习作单元的文本主要是用来以读促写的……教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应该是使用统编版教材的必然选择,至少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不会走错了方向。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被编排到了三年级的童话单元,单元阅读训练有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那么,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文本中最丰富、精彩的想象,就是教学的应然选择,而不至于将教师深邃的文学性解读(结构、对比、主题等等)所得都带到课堂上,把三年级的小朋友给整蒙了。但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首要学习目标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需要同时落实,很多教师就有些茫然了。一旦茫然,就有可能将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过度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如何做到尽量避免将语文要素用成“双刃剑”?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并进行实践探究的重要课题,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是被一个个语文要素给定义了、僵化了,还是在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的同时,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创造性和成长的多样性。1 
 4 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还有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要素),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下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变了,换了,这就容易给教师一个错觉,以为一个单元学结束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任务就完结了。如果教师有这种无意识的错觉,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被一个个语文要素肢解得支离破碎,就无法进行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的自组织,语文综合素养和品质的提升就成了“靠天收”的偶然了。使用统编版教材,语文教师更要心里有杆秤,用来随时或常常称量一下每个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情况。“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个单元之后,学生会用批注方法吗?学生常用批注方法吗?“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有过这种阅读自觉吗?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的能力得到提升、运用这种方法的习惯更加自然了吗?以后,遇到写人的文章,学生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感受人物心情吗?能与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涵吗?尤其是,下一个单元也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但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变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要不要迁移运用到新的单元课文学习中呢?只有教师关注了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渗透关联、发展和运用意识,学生才会将不同单元学习到的知识、方法,习得的能力,养成的习惯等“随身携带”,不断运用与阅读实践或表达实践,才是真正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语文教师想得透一点,教材的价值发挥一定会大一点。这是肯定的。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