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六年级第三单元“阅读策略”的思考

(2019-10-02 14:30:37)
标签:

统编版

六年级

上册

策略单元

分类: 语文教学

六年级第三单元“阅读策略”的思考

 李竹平

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策略单元,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暂且不论这是不是一个阅读策略,可以肯定都是,阅读方法是为阅读目的服务的,能根据阅读目的需要选择适切的阅读方法,既能提高阅读效率,也能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目的很好理解,就是为什么而阅读。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的目的大多来自于自主需要,语文课堂上的阅读目的,背后总隐含着具体的阅读学习目标,所以,很多时候,阅读目的是为落实学习目标服务的。例如,阅读《竹节人》,教材给出了三个任务,既三个具体的阅读目的,隐含在目的背后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师解读这个单元,可能最难理清的是“阅读方法”。显然,对方法的选择是单元阅读策略学习的一部分。“方法”与“策略”的区别,我曾经在《统编版策略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有过讨论。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个单元中,为学生达成不同的阅读目的,到底提供了哪几种可供选择的阅读方法?

研读教材,在《竹节人》一文的学习中,围绕三个预设的不同任务,课后思考题提供了“怎样读”的提示,分别是“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主要关注……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不是三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呢?不是,而是一种方法,即通过浏览找到相应内容,再仔细阅读思考。

《宇宙生命之谜》的阅读目的,是通过文章的阅读,解答心中疑惑:除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课后思考题仍然试图为具体目的提供方法支撑。不过,第一个泡泡中的话,与《竹节人》中给出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而第二个泡泡中的话,“可能”一词,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第二个思考题,不过是增加了两个具体的阅读任务,完成任务,要用的方法,与前面的还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大概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的学习,也不会有第二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可资利用了。我以为,事实正是这样。

如此梳理一番,发现这个策略单元并没有让学生真实地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或许是因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一种“阅读策略”吧。到底有那些常用、有用的阅读策略,很多人做过梳理,笔者曾经分享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美国小学常用的12种阅读策略》,其中列举的阅读策略分别是“监测/澄清(也就是边读边思考)”“预测”“连接”“推断”“问问题”“总结”“潜台词(也就是探求文字背后的意义)”“视觉/感官意象(相当于边读边想象)”“复述”“综合/评价”“非小说文体特征(即为了需要必须阅读信息文本)”(我数了一下,是十一种)。这些策略里,没有“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恰当阅读方法”这一种。

我更愿意将这个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目标定位为“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从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信息并仔细阅读,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如果说其中有具体阅读方法的运用,那就是随时标记需要的信息,然后梳理和运用信息。

要完成《竹节人》阅读的第一个任务,找到相关内容信息后,需要对文字内容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边读结合插图理解、想象,然后转换为自己的描述、说明。相关的信息内容包括第三自然段和第八至十五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除了找到相关内容信息外,需要的阅读策略应该是“推断”和“复述”。《故宫博物院》阅读的第一个任务,也需要图文结合着进行梳理、标记……

总而言之,“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但这是不是一种阅读策略,有待商榷。努力想明白些,可能这个单元的学习就不会让教师自己感到困惑,毕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概不会是好的行动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