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北大人大旁听的日子之“黑色星期四”

(2015-10-10 19:41:05)
标签:

北大

车槿山

旁听生

分类: 人在帝都
下午的图书馆很暖,我照常坐在四楼阳面中间的位置,阳光照得我出了汗。这让我想起北大早晨八点多的阳光,想起它照进我的托福单词本的形状。
一直到现在,每到周四我都又惊又喜。冬日里,早上6点20分的闹钟会准时把我叫醒。我和往常一样拉开窗帘,外面的天往往是黑色的,如同在深夜一样。等我洗漱完毕,天略见曙光,我就急急忙忙到楼下吃上6点半开餐的第一顿饭。由于起得太早,往往没什么胃口,一个奶黄包、一个水煮蛋、一碗小米粥就够了。可是粥总是很烫,我于是一边咬着温热的奶黄包,一边紧张地瞅瞅手表——必须在7点的高峰期之前赶到地铁站。我通常在6点50分的时候走向地铁站,然后打开手机,开始播放托福听力。外面的天变成了灰白色,如果天际有几道白光的话,那就是大风吹过的痕迹。
最让我讨厌的不是挤地铁,而是走引流通道。在7点半到9点半之间,四惠站的快捷通道是封闭的,所有的人都必须通过这些迷宫似的由冰冷栏杆围成的路径,当我跟着众人步履急促地不断绕圈绕圈的时候,我总是想象自己是清醒的,而不是迷茫北漂人群中的一个。站在1号线的始发站点,即便我不屑于与其他人抢座位,但眼瞅着那列车呼啸而来,我的心还是要激动那么一下。在一小时的路程里,我通常在打瞌睡。每隔两分钟耳边就会传来报站的声音,和我的托福英语搅和在一起,把我唤醒。地铁里到处是为了工作而疲惫的人,我努力伪装起来,假装是他们中的一个。
8点10分左右,我从北京大学B口出来,走到北大东门。这学期以来北大的安保查得严,出入都要查证。我讨厌被查,于是我昂着头走了进去。保安并没有拦住我,这让我感到得意。迎面有许多人走出了校门,而我径直走向了二教。第一次到二教时,我惊异于这栋里由内而外散发的爆米花香气。莫非它是一栋爆米花工厂?顺着这股味道,我找到了后来固定光顾的二楼小卖部。我将东西放到教室后,便揣着我的单词表来到楼梯拐角处,和周围不知说着哪门语言的北大人一起晨读。北大教学楼的楼梯处到处都是凳子,但每一处的风景都不同。我比较喜欢向东的那一面,早晨会有阳光照进来,让人感觉很温暖。9点15分左右我朝着小卖部的方向走去,由于早餐吃得早、中午又得12点下课,我选择在这个时候买一根玉米,旁若无人地坐在二教楼梯拐角处啃着,旁边放着被太阳照得炙热的单词本。
车槿山老师似乎对周四有特别的偏好,连续四个学期,他总是喜欢把他的课安排在周四上午第三四节。当然,我在“黑色星期四”遭遇的一切,只为了见他。当车老师10点10分来到教室上课时,周四早晨的早起、黑色天空、恐怖地铁给我的忧愁就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如车老师笑容一样温暖的记忆。车老师照旧脱下他的外套,然后不断抖肩膀,将眼镜推上额头,看着他的教案,发出“嗯,喏”的声音,最后拉下眼镜宣布:“好,我们上课”。
从法国理论讲到叙事学,再到现代小说研究,我一直都是车老师的忠实粉丝。他上课很爱笑,他上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都在开玩笑,“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想写鲁迅,我一听就很害怕,鲁迅是谁来着?”但他的忧郁与深沉都埋藏在他的笑容里。
我爱车老师,我很爱听他的课,即使整整一堂课他真的就是在跟你吹水讲名人轶事:“维特根斯坦经常半夜三四点到老师罗素的屋里,在他床头坐着,也不说话。罗素每次都被惊醒,然后天快亮了,维特根斯坦一摇头就走了”。当然,我更爱听他讲巴尔特与《S/Z》,可写文本不可写文本,这种反复的缠绕总会总能把你引向一片高地。我也爱听他讲德里达,打破中心,没有中心,那种感觉好比你钻进一个很深的洞口,然后豁然捅破眼前的黑暗。我也爱他讲叙事学,听的时候我会和他一样发出“嗯,喏”的声音,我感觉我的心不时被撞击着。
我听他讲的最后一篇小说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也叫《寒冬夜行人》)。车老师说,卡尔维诺是在用小说创造文学规则,用文学游戏拯救文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文学不是求真,不过除了审美的作用,文学还可以用来丰富你的思想。
                                                                        
                                                                              
                                                                              此文写于2014年1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