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赤道蚂蚁
赤道蚂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13
  • 关注人气:3,5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山对话》:聆听孙建英与桐柏山的对白

(2013-07-18 16:13:05)
标签:

文化

文学

书评

赤道蚂蚁

新浪博客

《与山对话》:聆听孙建英与桐柏山的对白
    倘若不曾亵渎,我想说的是,在《与山对话》里我时常会读到一些痛感的文字,这是先生在把一些经历汇合成为文章的时候,无意间溢落下来的疼痛符号,我相信,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定能够在某些疼痛里找到一些共鸣,一如先生文字里那些许淡淡的伤痕。读先生《与山对话》,我能听到他对大山汇报自己的幸福喜悦,也能听到他向大山发出的苦痛呐喊,更能听到他向大山做出的铮铮誓言,这是生命个体对灵魂的守望,也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真实独白,先生用朴素干净的汉语记录下了所有不该被遗忘掉的记忆,他一面记录着一面追问着,一面缅怀着一面哭泣着,一面前行着一面思考着,倾心完成了最真实的《与山对话》。 
                                                                                            ——  题  

                  

                《与山对话》:聆听孙建英与桐柏山的对白


/赤道蚂蚁


    七月,果真应验了季节的预言,一场喜雨临空而降,到处都是悉悉索索的水流,这个时候依着桐柏山听下雨的声音,绝对是最轻松的一件事情,葱茏的群山里,到处都是汩汩的山溪在歌唱,之前干涸的淮河一下子丰腴起来,两岸的杨柳伴随着夏日的风舞动着,将这一季的鲜活演绎成至美的风景。在淮河边上,撑着伞,抬起头的时候,总是很清楚的看到伞沿不断滑落的雨滴,似是一串串珠子,突然间发现,在桐柏山的底色里,这些普通的水滴,居然也能像阳光一样美丽。

 

桐柏山是一座具有灵性的山,走近她,她能牵着你一路欢歌,再走近她,她就能和你倾心对话。这里是最适宜诉说衷肠的地方,吹着干净爽朗的山风,踏上跌宕有致的山路,目之所及,尽是无限惬意的触感,一如孙建英先生早前在自己的散文集《与山对话》里开篇写的那八个字,“风和日丽,山色清秀”。
  
  第二次读孙建英先生的散文集《与山对话》,确切说应该是在半年前的阳春,山桃花开得正艳的时候,有幸和先生去望花楼爬山,看到70多岁高龄的他,还如此快意的举起相机来拍照,顷刻间,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一种感觉:一座山和一个人原来可以这般的心手相牵,爱和依恋原来能够如此的历久弥新。

  

桐柏山,对于一个热爱她的人,一叶一木都是蕴含诗意哲思的文章,在孙建英的笔下,所有的草木烟霞,所有的峰峦泉瀑,皆是由一块调色板里氤氲而出的水木之华,每一个章节里都能绽放出点点勾人的灯彩。“她把一幅画递给我,也递给我慰藉的眼神”,就是在这样的对白里,我时常以为《与山对话》这部散文集,是陈放在水晶容器里的工笔画,干净得不忍触碰,透过这块水晶,我似乎能够看到一片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些烟霭,在葱茏的桐柏山色里,总有又逗起了缕缕明漪。
  

孙建英在桐柏山中是一位矫健的行者,他用青春的激情步履丈量过每一条山经和溪流,他用纯粹、安静的笔触描绘着悠远绵长的光景,他是昨天盘坐于五虎山中和群山对歌的花儿少年,今日依旧是追逐于烂漫群山间最勇敢执着的造梦人,他带给我们一段段瑰丽无边的时光故事,也留下了一阕阕惊艳至美的岁月传奇,他引领着我们作画写生,聆听倾诉,在这片最澄澈的地方,和我们一起倚着清新的梦境,投入桐柏山最殷实的怀抱。
  
     半个多世纪前,先生从省城只身一人来到桐柏山,一个时代赋予的特殊任务引领着一位风华正茂的帅小伙走进他生命中唯一的一座大山,在这片沃土上,他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交由脚底的泥泞,迎着朝晖,扛着风雨,将支援山区的使命抒发成为一首壮丽的生命之歌。曾经的花儿少年,如今已是两鬓皤然,在先生的人生旅程中,与桐柏山结缘,才历练出了一位写作者泉涌般的文思,他从最初在淮源镇的一个村子安营扎寨后的诸多感慨,写到后来回到县城成就文艺事业的憧憬迷茫,从个人生活的艰难贫苦,从当初娶妻生子的幸福甜蜜,从事业蒸蒸日上的惊喜满足,一直写到《与山对话》的安然沉静,先生说是“桐柏山给了我写作灵感,也制约了我的生命历程和思维行为。我变成了山上的一块岩石,风雨中苍老着,了无生机了。”我想,更是这座承载了先生青春激情和生命轨迹的大山,给了他无限的力量,才使得在他的笔下一直都能流泻出最有气度最有魅力的文字。


      先生在《与山对话》里真实地记录着身边的风景和人物,这些无一不是至亲最爱,从他笔下走出的每一个小人物都闪耀着最伟大的人性光辉,从邻里乡亲到亲朋挚友,从领导下属到陌生路人,他一直都在用最简单的文字串联起他作品里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种苦涩中氤氲而出的丝丝温情的甜蜜,也是甜蜜中流露而来的点点清冷的苦涩。先生的文字,大多是通篇直白的陈述,没有任何娇柔做作,他将所有的文字驾驭成为一缕山风,时常叫人感觉分外的清新。先生用男子汉的理智与血性浇筑了他心目中的文字城堡,自然而就地洗去现代散文阴柔的小家气做派,看似安静淡然的文字,就像旷野中吹奏而起的号音,在大山深处,我们已然听到了最铿锵的回声。
 

  我最喜欢《与山对话》里干净纯白的语言,每一次沉下心来,徜徉在先生用心诉说的文字脉络里,我常常被这种一尘不染的情怀感动着,平铺和白描的笔式,竟然会丰满得宛如潋滟的水光,这样的文字就像梦幻一般,跳动于先生笔下的山水人事总是闪烁着灵性的光芒,我想,这些光芒一定就是梦的眼睛,先生在编织这些梦境的时候,定然是被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一群群人,和一个个故事感染得心弦波动了,继而便在一章素笺上荡起了层层涟漪。
 

或许,我应该临摹出一些“与山对话”的暗语,然后将这些精灵般的字符溶进一杯清淡的茶水里,沉浸在一份清幽的静谧间,品读一座山的灵魂,也品读一个人的人生。先生是一个温柔的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他眼中的桐柏山一直都是最美丽的姑娘,任何一缕风都能赋予她灵动的姿色,在他的眼中,这座山和这里子民的交融是一个奇迹,就像月光的清冷与灯光的昏暗相互交融而起的梦境。这里的人在这里劳作,每一个动作都披着对一座山依恋的情丝;这里的山在季节里轮回,每一次迁徙都赋予了大自然无限温情的厚爱。我想,这正是先生着力描述的桐柏山之所以钟爱我们,我们之所以钟爱桐柏山的点睛之笔吧。
  
     沐浴着日月精华的桐柏山风景,亦或是恒久不变的朴素简白,有的人能把它书写得动人,温暖而又美好,有的人却将她描画得庸俗,灰暗而又沉闷。就好像出其不意的一场雨,有人喜欢,也有人厌恶,在不同人的心境之下,这个世界的颜色自然就不是相同的,孙建英先生在《与山对话》里的语言,完全是从一副润泽的喉咙里发出的最率真的言辞,是经历了桐柏山的微风细雨吹漾而起的与一座山的密语。所以,当我们一次次手捧这一部“水晶密语”,总是不由自主地被牵引着,震撼着,并情不自禁地沉浮其中。先生就是这样将一颗心一直都沉淀着,将他手中的笔一直都注于灵魂,从《原色》到《山缘》,从《善行的尴尬》再到《母爱如山》,先生所思所写之物,所悟所著之事,无不给人最新奇的感受。

    

倘若不曾亵渎,我想说的是,在《与山对话》里我时常会读到一些痛感的文字,这是先生在把一些经历汇合成为文章的时候,无意间溢落下来的疼痛符号,我相信,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定能够在某些疼痛里找到一些共鸣,一如先生文字里那些许淡淡的伤痕。读先生《与山对话》,我能听到他对大山汇报自己的幸福喜悦,也能听到他向大山发出的苦痛呐喊,更能听到他向大山做出的铮铮誓言,这是生命个体对灵魂的守望,也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真实独白,先生用朴素干净的汉语记录下了所有不该被遗忘掉的记忆,他一面记录着一面追问着,一面缅怀着一面哭泣着,一面前行着一面思考着,倾心完成了最真实的《与山对话》。


     先生写文章,一向都习惯用最纯粹的文字串联成最清丽、典雅的风格,于我而言,他的作品是一种高度,我最喜欢他文字里的干净与真实,有声有色的叙述,就像清新雅致的样板戏,一点点生涩与一丝丝清贵,总会让人迷恋到无言以对。在《与山对话》中聆听先生与桐柏山的对白,那些感受就好像刹那间就从乌烟瘴气里逃逸了出来,一同和先生漫步于这块安静的空间里,似乎又回到了清晨甜美的乡村,呼吸着新鲜空气的那种喜悦,时常会让人感慨万分。

  
    先生喜欢清静,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他总是用自己沉稳、干练的人生态度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使得每一个在文字世界里与他邂逅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份难能可贵的润泽。因此,在《与山对话》的扉页,每次看到这幅沉静唯美的山水写意画,我总是是会想起先生对我说过的话,“安心写作,安静生活”。这简单的八个字,或许也是我自《与山对话》里聆听到的另一份至美对白,这些年,我学会了平和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远离一切是非纷争,安静地趟过每一条迁徙之河,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怀揣着对文字对朋友的尊重与理解,安安静静地走在这条精彩而孤独的道路上,是先生的话一直都在激励着我心怀感恩的活着,也让我相信不管外面的风雨有多大,我的人生都将是最公平的。

  
  此时此刻,这部《与山对话》就在我的手心,我再次听到了先生和一座山的灿烂对白,我要再次感谢“安静”这两个字,我要再次和这个美好的世界道声安好,我坚信,明天一定会有最明媚的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