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八十年代文”补:知青大学生——误入设计单位的头头
(2022-05-29 09:05:01)
网络文学 “八十年代文”补:知青大学生——误入设计单位的头头
误入设计单位的头头
苏某。设计室主任兼书记,1948年的“解放战士”,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后留下的军人。
苏某开会讲起话来不着边际,既慢还都是些大道理。他经常喜欢说:“我理论水平不高,这里有老师傅、大学老师、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水平都比我高。”
1982年,设计室一位老工程师设计的上海某公司18米跨度轻型钢屋架。在一次大风天失稳坍塌,损失一万三千多元。幸好未伤人。原因就是设计者将标准图集中的15米跨度轻型钢屋架,直接改成18米跨度轻型钢屋架。根本就没有经过计算。
年底上海市市建委开会,将云南公路大桥坍塌(死一百多人)与上海某公司仓库18米轻型钢屋架倒塌并列。
上海市市建委设计处说,将某工业局设计室1983年的设计任务指标,由1982年的二十多万平方米,降到十二万平方米。
然而事后,设计室头头仅决定对该钢屋架的设计人扣一元奖金。
于是设计室另一位老工程师发牢骚说:“现在人家都讲我这个‘守门员’不行,头头要罚就罚,挡不住。人家组就不扣奖金。有啥办法?我不来事!”
有人笑道:“上次钢屋架出事罚过的,只不过是象征性地扣了一元。实在是不扣不行,全市都通报了。就好像守门员已经躲了出去,只好后卫冲上来挡,手球犯规,罚十二码球一样。”
直接威胁“新三届”大学生
1983年调整工资填表时,有人对自己应填几级吃不准,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七七级毕业生元某在旁说:“就填两级,应该多少让领导去考虑。”
这句话被人汇报给领导,设计室主任兼书记苏某与副书记谈某就在大会上敲打元某:说他破坏工资调整:“不要以为本科就一定会升助工!”
元某听说后,准备到《支部生活》杂志去告发谈某的事,因为要是管人事的副书记谈某不走,自己就有的苦头要吃的。元某妻子也来设计室找头头谈话,
书记苏某否认自己说过那些话,但是又说:“我们做领导的要是不安排你工作做,那么评职称时你就拿不出成绩,那个时候我们领导不过顶多检查一下,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训斥老职工
1983年10月15日设计室开会,苏某拍桌子训斥对扣罚奖金不满的职工。
苏某说:“总是说奖金不合理,哇啦哇啦,有的老师傅也是这样,还是先进。对于这样的人就应该敢于当面讲,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就是要摸老虎屁股,有什么了不起的?要一针见血!我这里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我们当兵的话,就是要刺刀见红,这样才痛!要扣就得扣,就是我说的,有意见跟我讲好了。叫我说扣得还少,这是意思意思。这样的人就不能评先进!”
说着说着苏某又跑题了:“解放前女工大肚皮了,只好用带子缚起来,怕老板知道;现在你们女同志怀孕了,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凸着肚皮走来走去,生下小孩马上就是十元钱独生子女费。”这一节他在上面讲得得意之极,
庇护私改人事档案的副书记
副书记谈某的妻子李某是1967年夜大学毕业的大专生,俩人在一个单位。
1983年调整工资时,谈某将妻子李某的毕业年限由1967年改为1966年,工资先由58元靠级到60元,再提两级为78元。被同事发现后,告到局里去。
另外在申报职称时,1957年同济大学毕业的林某填表“大学本科”,谈某将林某原表抽掉,另填为“大学”,以便与同时申报的李某一致(李某是夜大大专)。
结果林某也被批下来升为“助理工程师”,林某大惊,因为她本来就是助理工程师。后因故见到自己的申报表,发现不是自己的笔迹,于是上告局里。
后来设计室开大会,书记苏某说:“这次工调复查比较顺利,升两级的人除了个别意外都没有错。个别错的,我们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有错必改嘛。李某六七年毕业,根据精神只增加一级,过去发的已经扣回来了。总而言之,这次工调由于大家的努力,我个人的意见,还是解决得很顺利的。”
可惜1984年《解放日报》载文:某工业局建筑设计室党支部副书记谈某,工调中给妻子多加了一级工资,来了一个“粗心”,将妻子大专毕业的时间“一九六七年”填写成“一九六六年”,于是名正言顺地增加了两级工资。
第二年年初,设计室主任、党员、小组长、工会小组长参加扩大会议,局机关党委书记参加。副书记谈某检查自己有私心,利用职权谋私利,党性不强,给自己戴了不少帽子。
新大学生立即提出:“有群众反映,对谈某分管档案不放心。设计室书记应该讲清楚责任,室年终终结应该重写,局里应该检查设计室里的档案有无被谈某改动、添加的地方。”
书记苏某却说:“后来解放日报记者又来调查,说有人告室里包庇谈某,准备再写报道。我就对记者拍桌子,说你没有调查清楚,你如果登解放日报,我就登人民日报!”
再后来谈某再做检查。局机关党委书记说:“谈某光给自己戴帽子不行,还不如不检查。人事部门是要害部门,干部一定要大公无私,不能以权谋私,若有必须排除出去。这种事在全上海是唯一的。”
感想:1948年的“解放战士”苏某当设计室主任兼书记,确实是“误入设计单位”,他要是领导一家百十人的小厂,当年可能勉强还能维持。
现在遇到一堆知识分子,再加上国家经济起飞、开始了尊重知识的氛围,他个人心理失衡、失态,本能地排斥高学历者,亲近单位中的七二届~七四届中学生,可以理解。
但是那终究是螳臂当车,只不过给后面的领导班子留下一个烂摊子,成为局基建处长嘴中的“戆大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