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补:知青大学生——学霸
(2022-05-24 08:07:05)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补:知青大学生——学霸
知青大学生——学霸
七十年代的北京“五人数学小组”
1999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因为我们一无所知”讲述了五位北京知青学霸的故事。
这五个北京“老三届”中学生:程汉生、王世林、王明、钱涛、张葆环,都是当时中学里的数学“学霸”。他们结识成为兴趣相同的好友。
1968年,除张葆环流程外,其余四人都下乡插队,后来被招工。
但他们没有忘却自己的理想,成立了一个学习数学的小组,还办了份手抄本的小刊物《中学生》,在那十年中不忘自己的理想。
王世林说:“在那种环境里,我们太需要精神上的相互鼓励,相互支撑了,有了这个数学小组,日子就大不一样了。否则,人会消沉下去,把自己毁了。”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五人小组”全部考进大学数学系,上学不到半年,又有三人考上研究生。在国内读完研究生后,程汉生、王世林、王明、张葆环接二连三地进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在念数学博士学位时,又都读了计算机专业,在美国硅谷工作、生活。
“五人数学小组”中学术成就最高的钱涛在北大读完数学博士,进了中科院从事研究工作,钱涛的“瞬变讯号的时频分析和算法实现:信号的调和分析及Clifford分析”项目荣获第一届国家科学进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6年,被澳大利亚科学院聘为博士后研究员。现任职于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
“准六零后”回乡知青
励建书,杭州萧山人,1959年生,1976年他从当时的坎山高中毕业。第二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他的成绩上了分数线,却因为父亲的成分问题卡住。那时,文革刚结束,空气还很紧张,时任的公社书记说地主的儿子不能上大学,于是他的第一高考就这样落榜了。
1978年,励建书第二次参加高考,成绩仍然不错。就在他担心成分问题的时候,恰好那时公社书记换人了。新来的姚书记很爱才,支持年轻学生上进,在了解他的情况后,帮忙把他填写的表格中地主成分改成了农民。最后,他幸运地考进了浙江大学土木系。
由于对数学的兴趣更浓厚,励建书在大学初期向老师提出转系的愿望。进大学半年后,有一次数学竞赛,考的是微积分,他考得全校第二名。事后,他如愿转入数学系。
1981年励建书跳级到七七级毕业,198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之后励建书教于马里兰大学;1994年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这是一个重要的荣誉。1997年,他应邀作美国数学会特邀大会报告。;1998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被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现任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励建书主要从事李群的无穷维表示和自守型理论的研究
励建书把非交换调和分析与自守型的L-函数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算术流型的一些重要同调群的非零性;证明了维数不等于3或7时 Thurston(威廉·瑟斯顿)关于算术双曲流型的第一贝蒂数的猜想,由此解决了相应的正交群的同余子群问题;构造了典型群的奇异酉表示,并对这些表示作出了刻划和分类;和合作者一起提出和研究了“自守对偶”的概念,并证明了任何 Tempered 表示必为自守表示的极限。
感想:钱涛与励建书的差距,除了个人的天赋外,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励建书小十余岁年龄的原因,“拳怕少壮”。钱涛入学已经三十一岁(“老三届”高三),励建书入学才十九岁,对科学来说就是整整一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