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招工后知青——1978年高考杂忆
(2022-05-23 07:53:29)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招工后知青——1978年高考杂忆
1977年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数理化水平大致以文革前初中课程为主、稍加高中课程。
那年的政审要求是:家长属于“关押、管制、杀”的,不得参加高考。
安徽的执行情况属于偏左的,完全按上级文件规定,不让初中生参加,没有通融。
由此可见,家庭出身差的上海知青小白即使在1977年高考中获得高分,肯定也不会被重点大学录取。
1977年高考后全国出现争论:“录取了一小批,得罪一大批”(大意),指恢复高考掐断了半文盲通过推荐上大学的通道。然而推荐上大学早就演变成“开后门”、“以权谋私”的恶性竞争,“工农兵大学生”对国家竞争力的危害也日益明显。于是争论结果是完全否定推荐上大学的方式。
1978年高考政审要求是:家长属于“关押、管制、杀”的,不得被录取重点大学。
安徽纠正了1977年高考偏左的做法,先公布考分,后填报志愿;而且在市、县里招生办公布所有在皖招生的大学各系招生名额。
1979年高考取消了政审要求,但那年录取的“老三届”极少。
1978年高考作文中从未出现过的题类——缩写,考完出来同事们谈论的都是完全出乎意外,准备的很多作文全部废了,当时感觉都慌了手脚。
作文(写在试卷上)(30分)
细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把它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缩写,不要写成读后感之类,否则扣分。
2、突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要点。
3、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不能写成提纲。
4、思路清楚,文字通顺。
5、全文不得超过六百字,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安徽勘察队对高考采取着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但机关科室青年们上班时公开学习、讨论功课。不过三天高考时,队部派车接送考生去淮北市考场。
运输队、安装队只有小白一人参加高考。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也因为他们都是初中水平。听说钻机队有些上海知青(“老三届”高中生)也不愿参加,首先是认为再读几年的话时间太长;其次一般都怀疑不会真的招收年龄大的。
安徽籍知青洪某,政治处通信员,78年考分180多分。
安徽籍女知青孙某参加1978年的高考,考语文时,孙某坐在小白旁边,考完后她告诉别人说,当时她听见小白在用钢笔点着考卷数字数;,她就奇怪小白怎么对语文这样有把握?
上海知青平某,“老三届”初中生,勘察队子弟学校教师,他高考总分是三百六十多分,数理化平均近八十分,政治考得不好,语文更糟。
上海知青应某,“老三届”高中生,勘察队子弟学校教师,他数学不及格。虽然化学考分近一百分,但总分才三百六十分,
上海知青小白的高考总分三百九十四分,数理化平均81分,用力最多的数学才73分,政治不到70分,语文84分。
考完后,小白自我估分为三百六、七十分,相当准确。主要是对语文考题中的作文缩写把握很大,因为通过对比后,发现范文中的是个论点,自己的缩写抓住了九个。
小白的高考总分与学历相同的平某相比,高出的三十分主要集中在语文上;与学历高于自己的应某相比,高出的三十多分主要集中在数学与语文上。由此可见,小白的这年高考成绩主要得益于语文。
小白填报志愿时,没有也来不及征求家长意见,也没有听从同事的看法。第一志愿是某重点大学土木系,第二志愿是上海同济大学工民建,为保险起见重点大学的最后一个志愿填报了长春地质学院。在“是否服从调配”栏,填写为“除师范外服从”。颇有点不成功就成仁的意味。
感想:其实“新三届”的高考中,除了1977年的招生政审与录取标准,对小白明显不利外,小白即使参加1979年高考(那一年政审全部放开了),也肯定能够考上重点大学。只不过语文分数绝对达不到1978年的高度:因为1978年作文题是缩写,十个论点中我只漏掉一个。因此这么高的作文分数,小白是不可能再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