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孤独的自学
(2022-05-16 08:36:32)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有恢复高考后城市知青考上大学的描写,但多半是“重生”知青的先知先觉。
这显然不是真正的知青情况。
知青孤独的自学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清华、北大8月底报到,9月入学。有招生的院校学生于1971年3月入学,都称1970年为第一届,招收学员9万人。
1970年冬,大部分上海知青都回上海,春节前,上海复旦大学到地方来招生,招生老师直接下来,由公社领导推荐,人数很少。后来听说上海复旦大学这次招生,是恢复高校招生的试点,还听说他们读了一年就离校了。
1971年,没有招生。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但在临泉县的知青中没有听到招生的消息,原因不明。
1973年大学招生,知青都集中在公社参加预试。考试题目很容易,上海知青小白(六六届初中生)都没看懂其中按高中知识出的题目,居然考了公社第二名。第一名是本地回乡知青(公社中学教师),不过她中途多次离开考场。
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小白从未得到去县里参加考试的资格。
那一年还爆出了“张铁生白卷”事件,于是大学招生就变成“推荐工农兵学员”了。
1973年这次考试的最大收获,小白是发现自己确实一点也不懂高中课程。一发狠,冬天回上海探亲时,请母亲借来一套文革前的高中数学书,准备自学。
看了高中数学课本后,发觉其中的“解析几何”,已经下放到六六届初三了;因此高中数学课的难点主要是立体几何和三角函数等,因此感觉自学还行。自学的时间只能是冬闲。
当时的自学真是非常孤独,亲人与同学都不理解,也基本无处可请教。有的难题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写信给母亲,请教她们学校的同事。
未上调的上海知青都是初中生;村里几位回乡知青的水平真有限。如1978年他们只不过是考上临泉师范这个大专。用文革前高中数学的问题去问他们,还不是问道于盲吗?
小白曾写信给在农场的中学好友,谈起准备自学高中课程的事。他回答说,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点实用的技能,比如木匠。小白回信说:“我宁愿博而不售!”
是啊,自学完了有什么用?不知道!推荐上大学完全不可能。
1974、1975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小白连公社这一关都过不去。1976年因为超过25岁而不符合当时规定,连资格都没有了。
实际上坚持自学的一个很大因素是消除寂寞而已:手头的几十本书已经看了几遍,连《十万个为什么》也同样;家中每月一次寄来的“参考消息”,也不够看几天;冬天探亲时甚至在上海旧书店买了十来本《自然辩证法》(月刊),这种书中刊登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大批判文章,记得还有谷超豪的文章。
可知小白当时的“精神饥渴”到了何种地步。
感想:作为一个城市下乡知青,他们肯定无力改变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但能够武装自己。于是一旦机遇到来,就不是赤手空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