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吹响的””、剃头匠与串村小贩

(2022-05-15 07:56:26)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吹响的””、剃头

匠与串村小贩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临泉农村“吹响的”、剃头匠与串村小贩情况。

农村““吹响的””、剃头匠与串村小贩

安徽农村的串村小贩、剃头匠、“吹响的”被农民看不起,但收入较高。

贩鱼苗的都是湖北人,属于串村小贩。他们数鱼苗时不是五尾、五尾地数,而是用湖北话“楼(六)个”、“楼(六)个”地数,弄得大家根本跟不上他的计数。显然是借机浑水摸鱼。难怪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当地看不起剃头匠,认为属于“下三滥”。理发(连掏耳朵)费用按每人全年分两季收,四斤黄豆、四斤小麦(市场价合二元左右),二十多天轮一次。理发师若到外庄就在人家轮流吃饭。故此职业虽下贱,却较富裕,只是子女的嫁娶较困难。

农村婚丧嫁娶的酒席上,都会请“吹响的”即当地乐队。有的人家盖房时的酒席上也会请“吹响的”。

但是“吹响的”在当时农村中是“下九流”的,被人瞧不起。曾看见北面一家村子的某青年,一手抓着一把唢呐,往南边逃去,后面有人在追他。老乡们说,这青年在部队里学会乐器,复原后一心要当“吹响的”。他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次是跟家里闹翻了,逃了出来。

不过由于文革中出现了“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这个“怪胎”,因此以往歧视“吹响的”的看法,就不敢放到“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上去了,顶多暗地里说几句。

参加大队“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的人,由生产队与大队补贴工分等;参加公社“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的人,还有公社的补贴。因此无论是插队知青还是回乡知青,都趋之如鹜。尤其是在城市参加过“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的插队知青,更是主力。

老乡们对参加“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的人,私下的看法是应乱。这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感想:实际上是青年们在“教员思想文娱宣传队”里,获得了当年难得的自由恋爱机会。只不过碰到那些城市插队知青,大半遇人不淑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