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供应粮以及偷鸡摸狗

(2022-05-15 07:52:00)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供应粮以及偷鸡摸狗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知青的供应粮以及偷鸡摸狗的情况。

知青的供应粮以及偷鸡摸狗

第一年下乡,下乡知青看着各种庄稼都很新鲜。玉米开始结穗了。们曾在晚上去地里偷摘嫩玉米回来吃。不少男知青曾偷吃老乡的鸡,但发现煮鸡的气味很容易泄露出去,丢失鸡的老乡就会上门寻找,因此再也不干了。

当地老乡们从无吃青蛙的习惯(当然“六零年”另作别论),老年人说那也是个活物,只够一口吃的,吃它是罪过。

夏天水塘里的青蛙很多,于是有一天知青决定抓青蛙吃,青年农民很好奇,看知青带着手电去,就帮着一起抓了不少。回来后知青拿出带来的味精与咖喱粉,煮了有小半脸盆。老乡吃不惯咖喱的味道,还觉得青蛙煮熟了有“烂青草气”。确实有点土腥味。

下乡第一年麦收前知青由国家供应口粮,钱从安家费中开支,后来国家又拨过专款。第一次供应的口粮中有百分之三十是粗粮(高粱与红芋干),知青当时还以为开始时供应的细粮多些,往后粗粮的比例就会加大。其实后来差不多全是细粮(米与面粉)了。

第二年一开始不供应平价粮,后来又不定时地有了,常常既有细粮又有粗粮,就这么断断续续地供应着。买粮款则各显神通,有的知青能在安家费中开支,有的知青就把粗粮直接拿到集市卖掉,只带回细粮。

春天狗发情时,老乡们(主要是青年)就在夜里准备打狗吃狗肉。别的时候狗较少在村外乱跑,也不太适合吃狗肉。

有人卸下板车,绑上土坯,支两根棍子,做成个活动的“拍子”,下面放点熟肉,人躲在一旁。等外村的狗来吃肉时,拉动拴住棍子的长绳子,“拍子”就倒下压住狗了。

又有人躲在村口的屋子里,半开着门,将一头母狗拴在门口,狗屁股朝外,引诱公狗来交尾。等公狗过来了,躲在屋里的人将母狗慢慢往屋里拉,等公狗的头伸进门,突然关门打狗。

当地的风俗是不能在屋里煮狗肉,因此打死狗后就在屋外埋锅煮肉,也就是放上盐与大茴香。其实并不好吃,完全没有“狗肉滚一滚,神仙站不稳”的味道。原因就是他们的烹饪水平太差,配料也太少。

即使狗主人发现自己的狗丢失,找上门来,当地的风俗并没有“打狗欺主”的说法,顶多将狗皮还给狗主人就行了。

有人将自家的狗卖给专门杀狗的人。那种人只要狗主人将狗引进屋子,关上门,他就拿一个套子套住狗脖子,用绳子扎住狗嘴,再把狗前腿扳到它背后绑住,狗就没有挣扎的余地了。杀狗的人买好狗,就在村外空地里当场将狗吊死、剥皮后带走。一个村里来过一次杀狗的人后,整个村子的狗就会有好几天瘟头瘟脑的。

感想:现在回想起来,在缺少肉食的当年,老乡不吃青蛙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朴素的环保观念。

就因为国家断断续续地供应一点平价粮给知青,加上还有知青招工招生,因此大家总觉得上面还没有忘掉我们,还有一丝希望在吊着,才能够熬过十年而没有精神崩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