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农村宗法社会

(2022-05-14 08:09:04)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农村宗法社会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临泉农村宗法社会的感受。

安徽临泉农村宗法社会

当年的农村一般聚族而居,以一姓为主,虽然生产队算是基层政府机构,但给城市知青的感觉还是宗法社会:上下有序、内外有别。

城市知青属于硬插进去的“过客”,只不过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若不是国家政策的压制,早已“被迫融入”这种宗法社会了,主要方式应该是联姻,而不是所谓“大有作为”!

大李村的外姓就张姓一家,其余都姓。据他们说是从山东迁移过来的,祠堂在阜阳。

听说他们祖辈也有人贩私盐,推着木轱辘独轮车,载重400斤(每斤二十四两),一直走到武汉。因此老乡们常感叹,现在的人不如以前人的身体壮实了。

老乡们还说清朝时大李村曾出了位李老挺(音),听起来他应该是当时大李村寨主一类的人。他的马自己认路,能够单独从阜阳回家,一路上大家都认得,无人敢碰;还说李老挺见了阜阳知府也只打个招呼说,“我腰疼,不行礼了。”随便作个揖就算了;大李村与别的村械斗,抓住俘虏,干脆打死浇上豆油烧了;他看上一个小姑娘,命人拉回家,人家父母赶来求情说孩子还小,李老挺回答说,“没事,我‘招呼着’(土话,意思是“小心点”),轻一点慢一点就中了。”

李老挺只有一个呆傻儿子。大李村的李某(绰号“猪鼻头”)据说就是他的直系后代。

大李村老乡(包括党员)说起李老挺来,丝毫没有痛恨之意,反倒当作本村的骄傲。

农村的日常习俗看起来符合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中国伦理原则:公爹当众很少与媳妇直接对话;大伯子当众很少与弟媳妇直接对话;弟弟当众也很少与亲嫂子直接对话,尤其是年龄接近的。

平时开玩笑骂人时,就骂别人的嫂子、大舅,这不算是骂人(土话称骂为“jue”)。如骂:“你嫂子个歪圈子套我头上”,回嘴:“让你头尻(音“靠”)三夜”,“我尻你大舅”等。

平辈的老乡们与非亲哥的嫂子还常动手动脚,连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也是如此。比如几个年轻人抓住个嫂子辈的妇女,往她裤脚管里塞上砂土,再将她倒拎起来;还曾有几个妇女抓住最喜欢捣乱的小叔辈青年,剥光他的衣服,将他的脑袋塞进裤腰里,再用他的裤带拴住。一般来说,大家这么“乱”,是不带恼火的。

长辈对晚辈就是骂娘或奶奶,晚辈是否生气视场合、语气而定。

老乡曾问上海知青,南边人是不是“护嫂子”?知青被弄糊涂了,回答说,嫂子是自己亲哥的老婆,当然要护。老乡却说,嫂子是外姓,不算自己人。听起来这个解释满符合中国伦理的。

真正生气、吵架时,就骂对方的娘、奶奶、姐妹。其中晚辈骂长辈时有乱骂的,骂人家的娘、奶奶、姐妹等都有;但长辈骂晚辈时却不能乱了辈分地骂。

无论何时何地,骂别人的姐妹,那是真骂,不是开玩笑。

这一切看起来真是上下有序、内外有别,但实际上存在着另一个黑暗面:

大李村,小伙子慢慢透露出来,说这个村的风化极糟。

还听说有的村风气好。不过一般集市上人家的风气都不行。

因此,插队女知青呆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保护,没有男知青的提点,没有强大的内心,确实是处于非常危险的处境中的。

 

感想:作为“过客”的城市插队知青若没有政策照顾,在当地宗族社会中会被排斥得难以生活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