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农村回乡知青

(2022-05-14 08:07:46)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农村回乡知青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临泉农村回乡知青与城市知青的对比。

安徽临泉农村回乡知青

当地回乡知青很喜欢接近城市插队知青,特别喜欢模仿衣着,但对城市插队知青享受的特殊政策很有意见,主要是对招工时的倾斜不满。

一位回乡知青与上海知青聊天时曾说:无论多高贵的人,下半身里面还不是一泡屎?其愤世嫉俗之心都满溢出来了。

其实他们没有想明白的是,首先当地并不缺劳力,因此城市插队知青是“多余的人”;若没有一定的政策照顾,外来知青在当地宗族社会中会被排斥得难以生活下去。尤其是女知青,会被吞噬得连骨头渣都不剩。因此招工时的政策倾斜是必然的。

其次,国家组织城市青年下乡,实际上是强行截断了他们父辈融入城市的经济、精神努力,因此只能以政治口号与政权强力开路。然后长期执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任由城市知青自生自灭,必将危害到政权的道义基础。因此因此招工时的政策倾斜也是必须的。

第三,招工若是不倾斜,必然被“地头蛇”垄断。而且根据1958年“大跃进”时大量招收农民进城的经验教训,直接招收农民或回乡知青进城,其经济成本与教育成本均高于城市知青。

回乡知青学识方面真的不比上海插队知青(指“老三届”初中生)差多少,仅仅是没有“投胎”到大城市,因此人文方面的差距较大,见识窄。

关键原因不是回乡知青多么优秀,而是上海插队知青坠落太快,大部分成为“被放弃”与“自我放弃”的人。

比如恢复高考后,回乡知青考上临泉县师范学院,而上海知青却无人考上,连在大队小学教书得上海知青也铩羽而归

唯有已经上调工矿企业得上海知青小白,考上了重点大学,勉强算是上海知青挽回一点脸面。

 

感想:同样是在农村考不上大学的城市知青,1979年返城后,有相当一部分陆续读了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业余中专等,拿到文凭。而农村回乡知青就缺少这些教育资源。于是两者的距离就拉开了。

也就难怪《平凡的世界》一直是盗版书摊上的常销书,越靠近民工聚集区的书摊上,它越是常备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