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农村节日习俗
(2022-05-14 08:06:30)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临泉农村节日习俗的情况。
安徽临泉农村节日习俗
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临泉农村没有清明节吃清明团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当地的中秋节不太隆重,但月饼在供销社还是有卖的。不过当地的月饼很大,半斤一个,馅子是红糖、生姜、豆沙、橘皮等,用两口铁锅合起来“炕”熟的,很不好吃。
上海知青将家中寄来的月饼送给生产队干部,他们觉得太甜,吃不惯。
当地过春节是农村最大的事,又正处于农闲时间,老乡们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农业学大寨”高潮时,公社干部曾想让百姓缩短过年的时间,不要走亲戚,要大干。但是到处都有人拎着“粿包子”偷着走亲戚。
老乡们在过年前几天就开始买几十斤肉,磨豆腐。小麦面只用头道面,其余留着以后吃。炸大量油馓子、油条(当地称为“油餜子”)、熟肉(肉块拌面糊油炸),储存白菜、萝卜与粉丝,还有一道主菜就是“肉皮”(带猪皮的肉)。有的生产队捕一些队里放养的鱼分给大家。
油馓子与油条可以放很久,甚至放到麦收。吃法可以煮着吃,泡开水吃(当地称为“油餜子茶”),下面条吃。油馓子与油条还可以作为礼物送人,不过好像是妇女走亲戚才用筐子装着送去,男人是拎着“粿包子”走亲戚的。
各家贴对联与年画、放鞭炮。有走村串寨的说书人,有的村还请了唱戏的(是大队或公社的文艺宣传队,或外面请来的梆子剧团)。差不多要歇一个半月。
后来公社就在冬闲时逼着大家挖河,甚至重新规划村寨,在村外挖沟。总之不让冬天歇这么长的时间。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比较热闹,小孩们晚上提着灯笼到处跑。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青年人用长绳子拴上点着的破扫帚,在空地里挥动,一片火星飞舞,待烧得差不多时就放手,比赛谁的火把飞得高。
上海知青1969年刚下乡,第一年春节是由老乡们帮忙着弄年货的。
小白每次回到上海北站,在公交车上到处都能看到别人既厌恶又同情、怜悯的目光;
回到家中,在邻居、留沪同学等混杂着怜悯与炫耀的氛围中,小白呆得实在没有味道;家中的粮票危机全靠邻居、朋友、同事帮忙。
再考虑到小白的家庭关系复杂,想在当地早日离开农村、上调工矿企业,家中没有送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紧俏轻工业产品的能力,只有尽可能地再个人劳动方面表现好些。于是从下乡第二年开始,小白就决定两年才回沪一次,在农村过冬,
知青点只剩小白一人,也就不按老乡们的套路准备年货,只是精心擀些细面条油炸一下当作油馓子,买几斤肉红烧,队里分的鱼蒸一下,再吃一点家中寄来的罐头。总之是尽量省事,不放鞭炮、贴对联、年画,也不习惯去老乡家串门,有几家回乡青年与生产队长会来一下看看小白。白天看报(家中寄来的“参考消息”)抄书(1973年后是自学高中数学),晚上早早睡下听收音机。
与上海相比当地的烹饪水平极差。
知青下乡第一年生产队曾前后病死两头牛,大家分了牛肉(又老又瘦)。第一次全队竟然除了知青外,所有人家的牛肉都煮不烂。有的人家将没煮烂的牛肉放在蒸馒头的水里再煮几次,还是没法吃。生产队长吃了知青烧的牛肉,大加称赞。
知青问了乡亲们之后,才发现他们煮牛肉时同时放盐,那当然永远也煮不烂的。于是知青告诉大家,一定要等牛肉煮烂后才能加盐。于是第二次大家都能够煮烂牛肉了。
感想:小白一个人在乡下过年时,实在是凄凉得一点年味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