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轻工业产品供应紧缺
(2022-05-12 08:06:06)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轻工业产品供应紧缺的情况。
农村轻工业产品供应紧缺
临泉县滑集等地区没有上海人眼里的糖果、糕点。有一种粿子,饴糖作馅,手指粗细,用纸包着。还有一种旅行饼干。没有酱油,故当地菜谱中没有“红烧”。从不用味精。
草纸是用来当纸钱烧的,老乡们上大号一般用不起。肥皂很缺货,老乡洗衣靠捶打,有时用皂角。常托知青从上海带肥皂。
煤油、火柴要配给,有时还缺货,有的老乡找出火镰、火石来取火。
打火机的火石在黑市卖到二角一粒(官价二分一粒),冬天下雪就更缺货。有的知青从上海带一饭盒火石去卖给贩子,就能够赚不少钱。
老乡用木纺车纺棉线,再用木制织布机纺土布。我们算是看到黄道婆以前的自然经济景象了。不少老乡将配给的布票卖掉,或换成全国粮票。
知青小白的中学同学分配在上海工厂,他得知在安徽可以用全国粮票换当地布票,因此曾托小白换了十几丈布票,买当地的床单,还买了一些土布,给他哥哥结婚用。
上海知青自己配给的安徽布票可以在上海换成上海布票,这也算是插队知青的一点福利。
临泉农村市场上全面缺少轻工业产品的现状,给了知青“混混”们启发,1970年探亲返乡时,一个知青“混混”团伙筹集了四百多元本钱,从上海运回了整整一板车的打火机火石、铁钉、铁丝和滚珠轴承等,直接卖给各集市的二道贩子,获利颇丰。比如七角钱一斤的铁钉,二道贩子可以卖到五元多。
于是当时那些知青“混混”出手非常大方:入阿风给他的女朋友买了两双皮鞋、呢裤、“的确良”衣服等。花了二百多元。
他们还订下“五年发财计划”:明年大家先买齐五斗柜、床边箱、手表、半导体收音机等。
要不是当时开始在城市知青中招工,他们的“五年发财计划”还真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