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婚丧嫁娶

(2022-05-12 08:04:31)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婚丧嫁娶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婚丧嫁娶的描写,时代、地域特色似乎不够。

农村婚丧嫁娶

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泉县滑集等地区的婚姻一般由媒人做媒,媒人多半是亲戚。男女方趁着赶集的机会见见面。一看生产队是否富裕(家中有“吃商品粮”的另算),二看家庭成份,三看家中劳力如何。读中学的可能也有自己谈恋爱的。同姓一般不通婚,否则必须弄清双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

农村一般姑娘顶多二十岁、小伙子可以稍大些就结婚了。“吃供应”(指“吃商品粮”)的另做别论,乡下这一套似乎不适用于他们。曾见一位“吃商品粮”的姑娘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婆家。

当地农村的彩礼大约不重,具体不清楚,可能是送几套衣服。因为听参加茨淮新河开挖的老乡说,那儿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过河干”(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的确良”衣服。“过河干”是形容“的确良”易干),滑集等地区的老乡说听到这样的情况还感到奇怪。

结婚前,女方要准备大板箱盛衣被,村里的长辈、同辈亲戚要“添箱”(给钱物)。新媳妇坐着板车去婆家,用一把红伞遮着脸,还抬着盛有礼物的礼盒。当然离开娘家前姑娘要哭嫁的,但似乎没有太多的旧习俗,或者说掺杂了一些旧习俗,感觉有点不三不四的。

“闹新房”也是如此,所谓“新婚三天,没老没少”(那三天不论辈分都可以开玩笑)。等等。

乡俗所谓“新婚三天,没老没少”,是说不论哪个辈分的人都可以跟新媳妇“乱”,但实际上长辈与兄长是不会开口的,主要是弟弟(亲弟弟也不会出面)与晚辈才会乱说乱动。

知青们亲历了大李村的老乡“广东佬”的婚礼。在婚宴上,村里几个比高一辈的小孩乱吵乱闹,“广东佬”无法可施,只得求他们:“别乱了,你是叔啊!”

“洞房酒”时,有人上去要求“广东佬”的新媳妇唱戏、喝酒之类的,逼得她快哭出来了。这时上海知青上酒席去喝了一盅酒,拿那个人开玩笑,弄得他退了下去,这才解围。

乡下的丧事,“易箦”与否不知道,只知道人一断气,子女就到村口“送浆水”。办丧事那天要请吃饭,亲朋送被面或现钱。起灵柩时孝子摔丧驾灵(当地称为“摔恼盆”)。丧后在鞋面缀一块白布,妇女另外头戴白花。

小孩生病了,除了吃药打针外,当地还有“叫魂”:由母亲带着小孩(若病得起不来就请别的孩子代替)到村东头,烧些草纸或麦秸,同时叫着“某某回来了”,小孩答一句“回来了”,就这么彼此呼应着,慢慢走回家去。

小孩(不清楚是以几岁为界)死了不埋,用席子裹起来抛在“浪岗子”(土话。类似乱葬岗,那儿很少有人通过),多半被狗吃掉,有的狗甚至将内脏、肢体拖到村里。

坟地好像比较乱,因为58年“大炼钢铁”时,曾有挖出棺材板当燃料的,“六零年”又挖过一次。有的生产队有集中的坟地,但也有人葬在自留地、宅基地里。

未婚姑娘的坟大约不能进入集中的坟地,需葬在田头(当地人称“姑奶奶坟”)。

“大割XXXX尾巴”时曾号召平坟地,离县城近的村庄听说都深埋,将坟头平了。其他地方拖拖拉拉的。有的生产队采取变通方法:在坟头上栽种柽(cheng)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