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七十年代农村盖房的情况

(2022-05-12 08:07:46)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七十年代农村盖房的情况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补充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盖房的情况

七十年代农村盖房的情况

当年临泉县一带农村盖房子若墙体不用砖,屋面不用瓦或茴草(这些都需要外购),由生产队互助建房,则盖房户除材料外要准备的是烟、酒、肉菜、木料、开水,再付给队里一笔钱。本队的可以少些,还可以暂时欠着。

拆下来的旧房土坯与墙土可以给生产队折算成工分,打碎作为肥料。

盖房前先用河边或水塘边的生土(其实田里的熟土更好,但不舍得用)垫高房基,再将石碾子用铁丝绑上四根木棍,由四个人抬着夯实。再在生土中加麦秸与水,人踩加钉耙和泥,然后直接垒墙体到一米左右,墙角双向加木棍。有可能的话,墙体全部这样垒更结实,但实际上这样干太累,要运泥到三米高处,一般不干。

参加盖房的人比起干农活记工分来,区别就在于能够抽烟、喝茶(开水里加枇杷叶或茶叶),但要累些。吃饭各回各人自己家。

“脱土坯”还是在河边或水塘边,那是个很累人的活。到垒墙时,一般全体男劳力都上去,底下两个人抬着土坯往上扔,站在墙顶的人接住,垒墙抹泥。

另外请木匠用锛(当地木匠不用斧头,奇怪)和凿子做好三角形的屋架与檩条。

上大梁这一天是盖房子的大事。大梁上缠上红色长联,居中挂主席像(以前大约是神像),奠酒、放鞭炮,主人站在梁上往下扔糖果、小馒头等,让小孩子抢。然后是请大家吃酒席。富裕人家在完工时再请吃一顿。

酒席要请“俎匠”(土话,即厨师)做菜,旁边还要请“吹响的”(乐师)来细吹细打。先上四碟小菜,如酱豆子、香椿等,大家喝酒。然后上正菜,如拌黄瓜、糖腌菜瓜、炒菜,视各人家的家境而定。

反正以上海知青的眼光,没有一样是可口的。

主菜是“肉皮”,其实是一大块带肉皮的大肥猪肉,每人一块。很受欢迎,但也有人不吃扔掉或让给别人的。

接下去的工作是在檩条上绑竹竿,上面蒙上苇席(较贵,一般很少用)或排满高粱秸秆,涂一层泥,然后从屋檐开始向上铺“麦秸莛子”(人工甩掉麦粒的麦秆,每年队里都分给每户社员,大家互相调剂),一层压一层铺到屋脊。人蹲在屋面上,脚下踩着“脚趴子”(T字形木架,两翼有长钉,可刺入屋面)。铺完“麦秸莛子”后,用绑在长竹竿上的矩形木板(刻有多条凹槽),站在屋檐下的脚手架上,将“麦秸莛子”往上“赶”平。屋脊部分用掺有铡短旧“麦秸莛子”的泥糊上。有钱人家就在屋脊盖上瓦片。

整治旧屋顶的程序与盖新房屋顶差不多,就是不用重新绑竹竿、铺高粱秸秆。对帮忙者也不请吃饭,光请吸烟、喝茶。

“麦秸莛子”铺的屋面,看起来比江南用稻草铺的屋面,要漂亮整齐得多了。

 

感想:这就是自给自足的农村,农民都是多面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