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招工

(2022-05-10 09:43:21)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招工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知青招工的情形,较少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认真描写过。

知青招工

1970年开始,临泉化肥厂与阜阳棉纺厂招收了不少知青,而且由于当地各级干部还不太习惯“开后门”,因此上海知青被招工的不少,家庭成份较好的基本都离开农村了。

此后陆续还有几批招工,但当地各级干部子弟上去的就比较多了,这也与剩下的知青一般都是家庭成份较差的有关,因此就留下较大的操作余地。

此后招工的推荐权在公社,出身好的陆续离开农村,出身不好的知青要靠送礼,以及“背叛家庭、划清界限”来“博出位”。本地回乡知青(干部子弟)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送礼最好是当地紧缺的自行车、缝纫机等轻工业品。

比如公社书记本人从不收知青送去的礼物,不过知青都是送给他夫人的。

实际上知青“混混”的家庭出身一般都较好,因此只要他们开始不胡闹,再送点礼,各级干部巴不得招工时送走他们。

有一对出身反革命家庭的兄妹俩,中学分配时坚决要求下乡插队,是“钢杆派”积极分子。于是下乡后成为“红人”。不久就入党、招生、招工离开农村。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心比天高的知青党员》所述的八人知青组,在带头知青李某当上大队、公社干部后,全部招工离开农村。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格局不高的知青党员》所述的上海籍女知青徐某(父亲被镇压),当上大队团委书记后不久就上了工农兵大学。

因为招工时女性比例较少的缘故,女知青剩下较多;还有一些就是家庭出身差又不能“表演背叛家庭”男知青。他们最后拖到了1979年的“知青大返城”。

 

感想:“伤痕文学”中一些控诉女知青当年为离开农村而被侮辱的情节,不能完全相信,好多应该是半推半就或是“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罢

由历史的观点看,偏向于插队落户城市知青的招工制度很难服众,因为城市知青唯一高于回乡知青的地方,实际上只是他们的城市出生身份。

但是城市知青的父母辈能够在城市站住脚,是他们付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上山下乡”运动强行剥夺了他们子女在城市繁衍、工作的权利,实际上很难获得城市知青家族的衷心支持。

在文革结束、中国工业化即将重新起步的大变革中,领导层就必须考虑数千万甚至上亿城市知青父母辈的支持了。

此外,将城市知青迁移到农村,而在中国工业化重新起步时,再从农村中大量招收农民,即使从成本上考虑,也是得不偿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