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慰问团与知青屋
(2022-05-09 09:21:18)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慰问团与知青屋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的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知青慰问团的情况,未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过。
慰问团与知青屋
1970年上海慰问团下来慰问上海知青,将大家召集到大队部去开会,
座谈会开始了,大家都不发言,慰问团的人因为前面听见小白的闲扯,印象很深,就指名叫小白先说。
小白只得发言,说:讲起来是叫知青们下来接受再教育,实际上谁来教育我们?农民们说话那么落后,还不如说是生活在教育我们,我们自己在教育我们。
小白还未说完,就被慰问团中一位工人模样者打断了,大讲不应该只看到黑暗面,应该看到大好形势之类的官话。
小白见他无可理喻,干脆不吭声了。后来有几个知青顺着他的意思讲了一些。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说小白太冒失了,讲这种实话干什么。
其实当时知青们最重视的是何时能离开农村,但慰问团当然只能说一些“扎根”之类没营养的官话了。
慰问团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对各级知青办汇报了知青待遇问题。
这种土坯墙、麦秆屋顶、没有玻璃的木窗、靠绳子绑在墙上的木门(门与墙之间可以伸进手掌)的知青屋,夏凉是有的,冬暖肯定不行。遇到不下雨的大风天,屋顶的麦秆很容易被掀起,因此必须立即往屋顶泼水才能压住。
但是时间长了,老旧屋子的整修费用怎么办?靠知青自己攒出来根本不现实,因为百分之一百的上海知青不会有扎根知青屋的想法:“底层”男知青的唯一想法就是尽一切努力离开农村;“底层”女知青的底线就是嫁到上海郊县去;“贵族”知青的想法当然是爬上去,知青屋只是他们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