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淮北的棉籽油
(2022-05-09 09:18:33)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这类知青下乡后的生活细节,未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过。
淮北的棉籽油
淮北农村普遍种植棉花,棉籽油作为食用油,棉籽饼是喂牛的精饲料。
临泉县炼油厂实际上是家榨油厂,生产棉籽油、豆油等。老乡常收购棉籽送到县炼油厂去榨油,一般来说,卖掉棉籽饼就能抵销棉籽本钱,棉籽油就是净赚的。
乡下土法压榨的棉籽油不但出油率较低,油质也浑浊不堪,而且不经处理就食用,可能导致不育。人吃了土法压榨棉籽油的主观感觉是头晕。
县炼油厂出品的棉籽油很清亮,除了没有芝麻香味外,看去就像芝麻油。
据老乡说,想光凭眼力辨别真假芝麻油很难,除非举起油瓶,透过油望太阳,才能发现棉籽油稍带点绿色。
至于芝麻油的香味,如果一个集市上卖的油大多数是棉籽油,那么买油者“听”了几份油以后(注:乡俗以狗嗅为“闻”,因此称人闻东西为“听”),就会被弄糊涂的。
听说有一位老乡常做这一行生意,有一次去集市卖掉自己的棉籽油,买了一点芝麻油回来,到家却发现自己仍然上当了,买回来的还是棉籽油。
而且还可以用调羹在棉籽油面上撒一层芝麻油,到集市卖油时注意不要呆在阳光下,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集市上的棉籽油八角一斤,芝麻油一元二角一斤。因此拿棉籽油冒充芝麻油卖的差价还是比较诱人的。
有的上海知青集资买几百斤棉籽,跟着老乡一起送到县炼油厂去榨油,回来卖掉棉籽饼,再随着老乡到集市上,将部分棉籽油冒充芝麻油卖掉,留下十多斤棉籽油自己吃。
在集市上,只见卖油的老乡们各显神通:有的以憨厚的外表哄骗人家,有的以伶牙利嘴说服主顾,有的赌咒发誓,有的指天划地。
有一个妇女来买点芝麻油,但是同一条街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卖棉籽油。她也被弄糊涂了,只得央求大家说,这点香油买回去是作药引子治病的。
只见一个农民伸出自己的小指头发誓,我这个要不是香油,我就是这个!于是到底还是把他的棉籽油假充香油卖给那个妇女了。
感想:老乡的淳朴只限于熟人间。因此知青们去集市买东西都学会了观察本地人的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