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独特的知青生活习惯
(2022-05-08 09:23:22)“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这位知青下乡后的独特生活习惯细节,未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过。
独特的知青生活习惯
小青年们喜欢到上海知青点这儿串门,还喜欢坐在或躺到知青床上。
为了少洗被褥,知青小白干脆每天将被褥卷起来,就让他们坐在席子上。
小白带有生产队里唯一的单管收音机(用耳塞听)和闹钟,老乡们好奇之下常要求小白拿出来,小白一律拒绝以免后患。
因为害怕传染上头癣,也不喜欢当地的“瓦片”式头发,小白请家中寄来了理发推剪与剪子,知青点三人互相学着理发。
当地回乡知青也喜欢知青们的发式,想请他们给理发,小白一律拒绝。一则是不能抢村里理发师的生意,二则也避免传染病。
第一年夏天知青们还尽量穿长衣长裤下地,防止晒黑。
后来每年夏天小白干脆都是戴草帽(不戴当地常见的斗笠,以示与老乡的区别)、穿汗背心、平脚裤、凉鞋下地,只有赶集、去大队或公社才穿上长衣长裤。因此他夏天上身晒得就像穿了一件白色的汗背心似的。
第二年夏初小白刚开始准备穿背心下地时,就冒冒失失地直接晒太阳。谁知第二天背部与手臂的皮肤马上起水泡,疼得晚上都睡不好。后来老乡教小白,想晒黑皮肤应该先捡阴天(当地称之为“哑巴日头”)晒几次,等皮肤晒黑了才能在大太阳底下干活,那样就不会起水泡。
夏天老乡们头戴用高粱梃子编制的斗笠。小白为了将自己区别于老乡,一直戴草帽,哪怕戴草帽没有斗笠凉快,还比斗笠贵些,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一直坚持了八年。
小白一个人在农村过冬时,喝水就喝井水,每天只烧一热水瓶开水,晚上擦身。窗户没有玻璃,用草帘子挡起来,但能够插进手指的门缝根本挡不住风。
别的知青见小白这样擦身,曾想试试,第二天立即伤风了。
淮北的冬天最冷达到近零下二十度,烧柴紧缺,小白也不能烧柴取暖,因此冬季白天在家抄书或看书时,尽量呆在阳光下,不时地搓手防止冻疮,脚轮流插在膈窝里取暖,倒也保证下乡八年没有生冻疮。
小白的垫被重三斤,盖被重五斤,还有一床线毯。晚上就将垫被折成三层,厚上衣都盖在盖被上,再盖上线毯。然后脚部的被子捆起来,以免漏风,再带上帽子睡觉。
冬季晚上六点以前就睡下,用单管收音机收听新闻与音乐。
感想:这些苦熬日子的知青日常生活,也是知青文学与知青博客中极少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