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水土不服”
(2022-05-05 09:05:39)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尤其是没有工农兵大学学员的形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比如大批知青远赴他乡,“水土不服”应该是常见的现象,但从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见这类描写。
知青的“水土不服”
亳县一位合肥籍知青1974年开始下乡三年,除脸面外,浑身皮肤过敏,一挠就发炎。只好用自己带去的青霉素,在农村医务所打针,这才治好。
亳县一位上海籍知青,1969年开始下乡八年,每年夏天背部都因水土不服而生疮。直到招工后才没有再发病。
临泉县一个上海籍知青组,1969年麦收时大家开始发作水土不服。
知青小白只是在腰部有些红斑,痒了几天就好了;知青小刘的脚背上发作一个大疮,久久不愈,只能套凉鞋,身上发红斑,乏力、胃口不佳,不过有时还能起来帮忙做饭;知青小张最倒霉,从背部直至小腿,一共发作了50多个大疮,此愈彼起,痒不可耐,而且一旦抓破就淌黄水,黄水流到哪儿,疮就发作到哪儿,每天只能光屁股趴在蚊帐里,完全不能动。直到秋末才完全痊愈。
于是麦收那段时间,知青组中唯一身体完好的小白真正累得脑子里一片空白:每天上下午干活,回家担水烧饭,有时还要人力磨面;送公粮那几天是每天上下午两次拉车去8里路外的公社粮站,回来还得做饭。他累得腹股沟的淋巴结都肿起来了,
秋收时,别的粮食收获知青可以因病“躲懒”,但是红薯切晒就没有乡亲能帮上忙了。于是三人知青组共分到约二千余斤红薯,切、晒与捡红薯片,小刘和小张还能一起干,七百余斤红薯干运回家则主要靠小白一人了。
当时营养也差,几个知青手头也拿不出钱来,月余不见荤腥,有时连蔬菜都没有。
小白熬得精瘦精瘦的。最轻的时候体重减少了十来斤,两颊凹陷,颧骨高耸。老乡看见都说,小白再这样下去会累死的。
幸好,正如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所说的:“在冰水中浸泡三次,在火焰中烤三次”,这些“蛮干”锻造出了小白“淬过火”的身体。
感想:1969年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和百十万的赤脚医生,可以说在三十年间活命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之后,南方开始又重视起风水来。而风水界的人普遍认为,《赤脚医生手册》这么一本活人无数的奇书,有很大的功德和气运。
有的风水先生会专门去收集一些治疗过病人比较多、名气比较大的赤脚医生所用过、读过的《赤脚医生手册》,用来镇压家宅的气运。
但是就是这本知青手头常备的《赤脚医生手册》中,也没有关于“水土不服”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各级“知青办”,还是知青党员,也从未关心过“水土不服”的知青。
有些阅历较深的知青家长,会让子女下乡时带一点家乡的泥土,说是泡水喝可以治好“水土不服”。至于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