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金手指”
(2022-05-06 09:56:58)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最多也不过是少数干部子弟知青,为农村买去一些手扶拖拉机、柴油机和机械零件等。
下乡城市知青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他们那点智力与体力劳动难以抵消自己所处的那种“半寄养”的状况。
知青的“金手指”
插队安徽淮北临泉县时,上海知青小白带了一只用耳塞收听的单管收音机。
除中央台的新闻外,小白特别注意收听安徽台的天气预报与十天天气趋势预报。还特意带去一本《看云识天气》(这在上海知青中又属独一份),利用书中的天气谚语来补充当地天气预测,如:鱼鳞天,不雨也风癫;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不到明;等等。
由于当年安徽省无线电台的天气预报常常是:“晴到多云,部分地区阴天,有时有雨”,即使预报某地有雨,也不可能具体预报到县一级,更不可能预报到公社一级。反倒是十天天气趋势预报的参考价值更大些。
阜阳地区、临泉县应该也有天气预报,但没有地区与县级无线电台,公社一级也从未将有关信息传达到大队。
因此小白个人“天气预报”对生产队的价值就更大了。
小白先后插队在大李村的五年、刘庄的三年,队里基本没有发生小麦、红芋干霉烂的情况,除非他们完全不听小白的意见。
起初大李村社员们并不敢完全相信小白发出的“天气预报”。
1969年秋天切晒红芋干时,有一次早晨起大雾,天气预报是三天晴天,根据《看云识天气》所说的早晨起雾也是晴天,小白起早切晒红芋,全村老乡不敢动手,都等着看小白的笑话。等小白切好几百斤红薯、撒完红芋片,天晴了。
1973年秋天,天气晴朗,大李村的另三个生产队以及周围其他村庄都大切大晒红芋。但是省无线电台天气预报说有一大片雨区正向淮北地区移过来,队长听了小白的意见后决定全力挖出红芋,分给社员。由于小白没有开始切晒,因此小白所在大李村二队的大部分社员也没有动手。第二天就开始下大雨,而且连着下了七天,于是周围绝大多数村庄的红芋干都发霉了。
幸亏那一年国家按每斤六分钱收购霉红芋干,因此社员们挽回了一半的损失(开年红芋干的市场价为每斤一角三分钱左右)。
听说是日本人收购发霉的红芋干,加提炼制作药品。
自此,社员们就开始相信小白的“天气预报”了。
1971年6月7日刚割完小麦,省无线电台天气预报说淮北地区将有连阴雨,但是这天天气晴好。到下午小白看见天上出现“堡状高积云”,而且发展迅速,因此他根据《看云识天气》所说的,预测即将下大雨,于是通报队长。
队长马上组织社员先碾一场,打出“麦糠”来盖在麦垛上。
那天傍晚果然开始下大雨,从6月8日到19日,连下十一天的大雨。
大李村另三个生产队以及周围大多数村庄因为缺少“麦糠”盖麦垛防雨,麦垛全部漏雨、发热,麦粒发芽、发黑,事后打下的的麦子缺少黏性,擀不成面条,做馒头也黏牙、发黑。
这一年临泉县大多数生产队的夏收丰产不丰收,而小白所在的大李村二队保住了夏收收成。
附:地情方志>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志>大事记
1971年
6月8~19日,淫雨11天,小麦收割的烂在场里,未割的在穗上生芽。
1972年6月底收完麦子,准备种麦茬稻。
小白收听省无线电台天气预报说淮北地区有连阴雨,告诉队长,他叫大家将所有麦茬稻田全部打好田埂,7月2日果然连下了五、六天的大雨,稻田蓄满了水,雨后所有社员与牛都下水田,拉着铁齿耙把田土“和活”,再插秧。这样,比其他生产队在雨后才开始打田埂、灌水、插秧,提前了十多天,还节省了抽水的费用与劳力。
附:地情方志> 安徽省> 阜阳市> 临泉县> 临泉县志> 地理编>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历年灾害
1972年,7月2日降雨达225、4毫米,北部25个公社受灾面积36、55万亩。
感想:小白的八年“天气预报”,使得小白所在的生产队粮食收获基本上做到“丰产也丰收”。
这就是回馈当年收留小白的农民们的“礼物”。
他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一句:在农村自己没有吃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