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混混”中的强人
(2022-04-30 10:20:02)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混混”情况。
“知青混混”中的强人
上海知青阿强,初中生,很瘦,一双鼓鼓的大眼睛,薄嘴唇,精神健旺,对话时喜欢直盯着对方的眼睛。与人谈话时语速很快,咄咄逼人。
听说在会龙集与知青闲谈时,阿强硬说黄巢是宋朝人,他胡搅蛮缠,加上他身边一伙人起哄,居然弄得对方无可奈何,只得不吭声认输。
阿强特别擅长串演电影角色,只要看一、二遍就能够连续串演电影的主要段落,相当逼真。就连串演女角时,他的口吻、神态都似乎一变为女人了。他还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下乡伊始,阿强的言谈举止对当年二十啷当的知青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于是他的身边汇合了一群上海知青“混混”:阿风、黄伟明、老张、阿宝、小沈、小刘等。
刚下乡前半年中由国家供应口粮的时段里,他们形影不离,对阿强唯命是从,到处闲逛,经济来源除了自己家庭的补贴外,靠对到邮局取钱的知青“敲横档”(即敲诈)与“偷皮夹子朋友”(在集市偷钱的上海知青“混混”)的“进贡”。
有一段时间阿强忽发奇想,说我们上海知青只是初中生,应该学点东西和锻炼身体。于是弄了一些诗词和普希金《欧根·奥涅金》来背诵。但没几天他们的背诵就集中在其中一节:“你对女人越冷淡,就越被女人爱”。不久这场学习闹剧就被他们抛诸脑后了。
阿强他们下乡带的行李中,有杠铃与哑铃,因此大家对阿强提出的锻炼身体倒是一直坚持下来的。
又有一段时间,他们开始学唱京剧,想参加公社的文艺宣传队。黄伟明等人对着水缸蛮喊乱吼样板戏,说是“吊嗓子”。
淮北农村市场上全面缺少轻工业产品的现状,给了阿强他们启发,于是1970年探亲返乡时,他们团伙筹集了四百多元本钱,从上海运回了整整一板车的打火机火石、铁钉、铁丝和滚珠轴承等,直接卖给各集市的二道贩子,获利颇丰。比如七角钱一斤的铁钉,二道贩子可以卖到五元多。
于是他们订下“五年发财计划”:明年大家先买齐五斗柜、床边箱、手表、半导体收音机等。
后来阿强被招工到蚌埠。知青大返城时,他又托人将自己退回农村,然后回到上海。
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大洪水,安徽全省受灾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70%,阜阳地区损失惨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自然灾害。共接受境内外捐款物合23亿元人民币。
这年年末,阿强以上海某公司经理的身份回到自己插队的村子,取出四万元,给村民每户发一百元红包,其余给村里办电、或办厂等。
阿强的这一举动,登上了1992年初的上海《新民晚报》,还记入“地情方志>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地区志>大事记”。
感想:阿强肯定算是当年上海知青“混混”中的强人,无论在农村还是回到上海,他在生存竞争中都不落人后。
阿强的“回第二故乡报恩”显然是一场很不错的公关秀,千万别告诉我们说,《新民晚报》的报道只是记者偶然得到的信息,那是侮辱了“表演者”与“观众”的智商。
因为上海某公司经理阿强若在这场国内外捐款中,拿出四百万元来,顶多能在上海报刊上出现自己公司的名字;现在阿强回自己插队地一次,拿出四万元,获得的曝光率远超四百万元。这真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公关秀”,充分体现出阿强个人与公司的水平。
至于阿强捐给村里的四万元,与村民们当年的收入相比,实在算不上多么丰厚。
比如1986年阿强插队村附近的原滑集公社崔寨大队某村,每户存款三、四千元的不在少数,上万元的也有。主要靠养兔子(兔毛最高的时候每斤收购价九十多元,现在也有三十多元)、养牛、种庄稼,有的人弄磨面机,轧棉花等。全村百分之七十的人有了自行车,大多数人戴了手表。
阿强这场公关秀算是回馈了当年他在插队生产队时欠下的人情。但是他那几年“混江湖”时,那些被偷、被打的农民与知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