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混混”的“走串”
(2022-04-30 10:30:43)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混混”情况。
“知青混混”的“走串”
1968~1970年间,在知识青年中间发生全国范围的大“走串”活动。知青们走村串户,寻同学,找朋友。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会有人招待食宿。
那段时间正处于第一批城市知青插队运动的初始混乱阶段,各地政府缺少掌控这个大规模运动的成熟经验,属于双方的“磨合期”;知青刚到异乡也有一种抱团的需求;最主要的是,城市知青下乡第一年有国家供应半年~一年的商品粮,这才是知青间“走串”的经济基础。
1969年秋,有一次受阿强邀请,小梁、小刘、黄伟明、阿风等一起去阿强那儿玩。
大家先到阿强知青点,他与“猴子”住在一起。“猴子”瘦瘦的,灵活敏捷,很健谈。
“猴子”说,他在文革中曾跑到西安干了半年多的临时工,后来因为当地五豆太激烈了,他只好回到上海。
大家聊了一会,阿强拿出一个足球对着墙练头球,相当熟练。
中午,他拿出上海带来的卷面,到同一个村庄的女知青处去,大家一起吃饭。
那两位女知青住在一间屋子里,灶台就砌在屋里。
晚上到阿风那儿去玩。阿风与一位上海女知青在一个生产队,分住两间房子。俩人在上海是邻居,她父母委托阿风照顾她,阿风也怕她回去说闲话,邻居面上难看,因此对她相当照顾,附近“知青混混”看阿风的面子上也不来骚扰。
那位女生见阿风带了九个人来,也不表示惊奇,烧了些红薯与馒头,做好饭也不管大家,闷着头只管自己吃饭,吃完就回自己住处去了。
阿强带着三个人回他知青点去睡觉。阿风将两张床拼起来,剩下的六个人横过来挤在一起,拿出所有的被子、垫被、毯子,大家也不脱外衣就睡觉。
夜里大家唱知青编的两首歌曲:“失去了伴侣的人,身魂就两相离,眼望秋去冬又来临,雪花飘又落;世上人嘲笑我精神病患者,我的心将永远埋没,有谁同情我?”、“告别了黄浦江,告别了妈妈······”
据说这两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吉林沪籍知青,因作此歌而被捕。
后来他们又闲扯各人的“战斗光荣史”:在何处怎么跟人家搏斗,如何英勇等等。
再后来阿宝又乱扯“梅花党”、“一双绣花鞋”、“亚森·罗平与福尔摩斯”等故事。直到后半夜才睡觉。但由于梦中争被子,有人被蹬下床,一夜睡不踏实。
感想:知青“混混”的“走串”,未见知青文学、知青回忆、有关知青的网文描述。记述一次知青“混混”的“走串”,聊备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