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行李”

(2022-04-27 09:47:15)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行李”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情况。

知青的“行李”与第一次在外乡过年

刚到临泉县的某生产队,知青屋与床、桌椅、锅碗瓢盆都没有,知青们就挤在轧棉房的棉籽上,盖的是老乡的结婚新被子。只有一间房,门实际是竹子钉的栅栏,当时下着大雪,零下十八度,夜间雪花会飘进来,知青们只敢脱去外衣、穿着毛衣与绒裤、戴着帽子睡觉。25日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度。

两天的大雪停止后,运送知青行李的汽车也到了滑集,知青随着老乡一起去运回行李。

在滑集看着卸行李,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棕棚床铺、小方桌带方凳、小圆桌、五斗橱、小方柜等。听当地干部说,还有上海知青下乡时带来钢琴、煤炉加几百斤煤球、马桶······。

似乎上海知青把这儿当作未开化的野蛮地方似的,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清楚究竟应该带什么下乡。反正运行李是免费的。

大多数知青都带了几十斤到上百斤大米,以及咸肉、香肠、饼干、糖果、罐头等,这对知青们逐渐适应当地的饮食大有好处,因为们终究只是一些二十岁上下的大城市小青年或大孩子!

生产队将仓库腾出来给知青住,并买来木床

仓库土坯墙上有几条裂缝,门板实际上是连门框一起绑在外墙楔着的木桩上,门板缝以及门框与外墙之间的缝都很宽,一个窗洞插了几根木棍,绑上个竹篦子,仅仅使人伸不进手而已。整个村子都没有窗玻璃。

几天后,生产队长知青提出,因为队里暂时无钱卖化肥,要们将国家发的每人三百五十元安家费拿出来借给队里。

原来他们以为知青随身带着安家费,当时生产队长在大队里争着要知青,就是打着这笔安家费的主意。

可惜政府根本就不可能、也确实没有将钱直接发给知青本人。

到生产队后,知青的返销粮还没有发下来。于是知青是在社员家轮流吃派饭,每顿饭由队里补贴一斤小麦/每人。

接近过年,队长与知青商量让们自己起伙。于是队里买来案板、小凳、擀面杖、锅碗瓢盆、水缸、水桶等,在屋里砌了小灶

队长赶集买了七、八斤肉,又从仓库里拿出几斤油,磨了二十斤小麦的面粉。找来几位妇女,蒸了一堆馍,炸了许多“油馓子”和拌上面糊的肉丁。总之,弄了一大堆熟食,用个簸箩盛着,让知青过年。

知青们就这样糊糊涂涂地第一次在外乡过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