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第一次下乡情况
(2022-04-27 09:30:47)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第一次下乡情况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的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情况。
知青第一次下乡情况
1969 年 1 18 ,赴安徽临泉县的上海知青在上海北站上火车。火车开动了,大多数知青趴在窗口往外张望、哭喊、拉着亲人的手不放。直到火车离开上海市区,仍有几个人站在过道里哽咽。
直到过南京长江大桥时,大家的注意力才开始脱离了离别之情,开始互相搭话。
到达蚌埠时尚未天亮,大家在火车站广场换乘大卡车,其中有些车明显是装过生猪的,地板没有冲洗干净,还有猪粪臭味。
卡车司机开得又快又猛,感觉冒失得很,公路的路况也差,一路颠簸得大家提心吊胆的,只敢站着,但时间长了,女生们也只能坐下。
先是达到临泉县城,再开到滑集区,一路上晕晕乎乎的,何时停车打尖,何时下车歇脚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每路过一个村庄,就有鞭炮声响起,那是庆贺号召知青上山下乡的指示下达。
到达滑集区后,由饭店送来馒头与杂烩,有好些人看到那饭店的肮脏样子,都不敢吃送来的饭,只是吃了点自己随身带的点心,喝点开水而已。
夜里大家就倒在大通铺上睡觉,发给被子。但由于来之前听说安徽农村有虱子,因此很多人不敢盖这些看上去也不太干净的被子,就穿着自己的衣裤坐以待旦。
天亮后,大家分别由什么人带路,糊糊涂涂地走到大队部,又糊糊涂涂地分别走到各生产队。
感想:这一路,个人感觉就像是在做一场永远不会完结的噩梦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