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朝的二百多年中,朝廷分封了百位宗室,百位满族贵族,百余位蒙汉贵族。北京城内因此约有二百七十余处王公府第供其居住。顺承郡王府即是其中一处。
一、王府所在
原顺承郡王府地处现西城区金融街东,其东携太平桥大街,西揽锦什坊街,南向武定侯街,北靠大麻线胡同,呈长方形居落。该地区在清朝是镶红旗驻地辖区。1984年之前王府建筑基本完好,并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一特大级单位要在王府范围内建设办公楼,这座承载了清朝和民国重要历史的王府建筑遭全部拆除。现其原址上矗立着巍峨的特大级单位的大厦,王府建筑荡然无存。顺承郡王府拆除时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了,人们保护古建的意识基本建立,但特大级单位要凿毁前朝郡王的府第,用其贵胄地脉建办公楼,即便是省市级文物,也是挥笔即拆,这座已有三百四十余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惨遭灭绝!《寻访京城清王府
》载,王府拆除后,其原件复建在了现朝阳公园内。网络有云:复建的王府根本与原顺承郡王府风马牛不及,门口建了牌坊,大书“郡王府”三字,院内建了大水池,建筑物红漆绿油重彩,建设规制与原顺承郡王府相左,毫无三百余年皇族贵气,像是拆迁户盖的别野(y)。按清郡王府规制,如此建王府,其主人和匠人九族不灭,三族肯定杀矣!所以如果去看了朝阳公园的郡王府,是千万不能当成王爷府看待的!
据闻,当初“复建”时,有关管理部门,不允许其使用“顺承郡王府”字样,猜测:有关部门看了图纸后了然于胸的是:这根本不是复建。所以不允许使用“顺承郡王府”,至于势大之人将其盖成毫无王府气象且不伦不类的“郡王府”,也是管不了!
另,360地图在白塔寺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标有“顺承郡王府“的字样,不知所为何来。乾隆《清北京城》地图、民国《北京内外城详图》、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陈光编《北京清代王府全图》、北京地名办1981年《西城区地名图》均未在此标注“顺承郡王府”。看样子此处的仿古建筑,主人为了有”品位“,假模假样的叫了“顺承郡王府”,编辑360地图的工程师们不知所以的也就标注了,真误人误世贻笑方家!
二、王脉传承
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勒克德浑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多尔衮主政时封顺承郡王,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顺承郡王共历10代15王,最后一代顺承郡王是爱新觉罗·讷勒赫,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当年袭顺承郡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陆军贵胄学堂。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任正白旗满洲都统。还曾任禁烟大臣。民国六年(1917年)病逝。
讷勒赫无子,选定其堂兄常福之子6岁的爱新觉罗·文葵过继为子。逊帝溥仪封文葵为顺承郡王。文葵封王时清帝已经退位,故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朝所封之郡王。新中国建立后,文葵成为东城区政协委员,并把当年册封郡王的银质封册献给了政协,现存于市文物馆。文葵王爷1992年辞世,他是满清史上最后一位走进历史的王爷。
逊帝溥仪退位前,王府每年有一万多两的收入,加上三十万亩庄园的收入,生活颇丰。逊帝溥仪退位后,一切生活来源全部丧失。只剩下逊帝溥仪继位当年裕隆太后颁旨赏给的这座王府了。民国初文葵将王府抵押给银行,借贷生活。民国六年(1917)把王府租给了皖系军阀徐树铮。1920年张作霖进京,把王府作为帅府使用,分文不给。文葵只好找来贝勒爷载涛、警察厅督察长李达三等人一起作保,将王府以75000银元卖给了张作霖。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成为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王府成为了副总司令行营。赵四小姐曾与张学良在王府生活了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王府成为特大级单位的办公场所直至今日。
一座浓缩了大清朝和民国历史的郡王府,及其府内十二颗见证了家国兴亡的百年古木,终未能成为向人们诉说历史的老人,却走进了花天酒地的“天上人间”。令人扼腕!
三、史事逸闻
骄横的王府。顺承郡王府的满语封号是“达哈苏”,意思是“友悌”“和顺”。但是民间的叫法却是“打磨苏王府”“打磨苏”的意思是“骄矜”“怪样”。民间对这座王府的俗称,反映出王府主人的骄横霸道。
交戏子削爵。第六代顺承郡王穆布巴,已不再是其祖父那样为国披肝沥胆冲锋陷阵的王爷,而是听戏喝花酒,与优人戏子相交为乐的纨绔。为了讨戏子欢心,穆布巴将康熙帝御赐的骏马赠给了自己喜爱的戏子。康熙帝闻知震怒,于康熙五十四年削其郡王爵位,由其伯父袭爵。由此穆布巴及其父亲勒尔锦这一支家族迁出了王府,先居于西内广平库胡同,后因生活无着,搬到西直门外居住,实际是搬到农村去过活了。
陵墓尚存的王府。房山区西南的长沟镇有处湿地,号称甘池,周围的四个村子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命名。在西甘池村村南保存着顺承郡王家族王陵。新中国建国初王陵还是比较完整的,文革中遭到了毁坏,但就王陵墓园的遗存看,仍然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王陵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