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历史


福佑寺坐落于北京西城区北长街20号,乃紫禁城外八庙之一。紫禁城东西城墙两侧各有一条长三华里有余的笔直道路,西侧的是南长街和北长街,东侧的是南池子大街和北池子大街,这两条道路距离紫禁城东西城墙约百米。明清两朝道路两侧先后修建了八座皇家庙宇,俗称紫禁城外八庙。福佑寺紧邻紫禁城西护城河,其寺院东北角与紫禁城西北角楼直线距离仅为190米。
乾隆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记载,“福佑寺在西华门北,街东。福佑寺雍正元年建,正殿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东案陈设御制文集,西设宝座。殿额曰

北京的都城隍庙原在西城区成方街中部路北,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资料》记载:“本庙面积十三亩三分三厘,房殿一百四十七间,附属地基一亩八分(总面积约一万平米)。庙内法物有木像十七位,泥像一百十六位,石碑十一通。” 可见当年都城隍庙规模很是可观,庙内正殿是大威灵祠,供奉京都都城隍神。大威灵祠前东西庑内塑有十二省城隍神,作为都城隍的下属捧笏站立。大威灵祠后是寝祠,供奉都城隍神及其正妻。
现都城隍庙仅存原庙宇北端的寝祠一座,石碑四通,其他无存了。现寝祠的位置在西兴盛胡同路北。寝祠大殿面阔五间,前出抱厦三间,单檐
皇家雪池冰窖,在北京北海公园东门外,出东门沿陟山门街东行,约百米处路北,可见雪池胡同。立胡同口北望,一座雪池冰窖的窖顶映入眼帘。沿胡同前行数十步,冰窖即在眼前,窖墙一米多高,灰瓦窖顶向南舒展而下,从冰窖老照片看,窖顶应是黄琉璃瓦,而今却是灰瓦,据闻是在近期修缮时换的。2023年5月15日探看雪池冰窖,窖墙虽矮于周边房屋,但冰窖规整严谨的建筑构型,仍彰显着皇家建筑的恢弘气象。窖顶绝大部分是灰瓦,但不知何因在中间流水檐上,却有四块斑驳的绿琉璃瓦。
由于冰窖处在雪池胡同内,冰窖的东墙北墙被居民房屋和小杂院阻隔,不能得见。西墙亦被居民杂物掩蔽,只有南墙在一片货摊后可见大部分真容,冰窖入口不知所在。
五百年未开放的大高玄殿——北京古建(三)

“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白首岂期天上景,朱衣仍得雪中看。” 这是《雪夜诏旨高玄殿》诗的后半阙,乃大明嘉靖朝首辅夏言描绘奉嘉靖帝诏,来到大高玄殿斋醮时的情景。

北平图书馆馆旧址在北京文津街7号院,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图书馆建成于1931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乃中国近代第一座图书馆,现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北京市文物局对图书馆建筑风格的介绍是:图书馆正门为三间座式琉璃门,体量高大,气势宏伟;主楼二层带前廊,配楼一层,楼间连以平顶连廊;书库在主楼后部,各楼均有地下层,造型仿清官式宫殿楼阁,绿琉璃庑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 

2023年3月1日探看图书馆,图书馆大门立于文津街北侧,三座门楼连为一体。顶履绿琉璃瓦,正脊之上鸱吻高耸,四条垂脊瑞兽排列。梁饰青绿彩画,朱
标签:

历史

北京水准原点遗址——北京古建(一)

北京西安门大街1号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内,有一座正方形高四米五的仿古希腊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建筑正面的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起三角山花的门头,整座建筑虽不高大,但其平整的花岗石墙体,给人一种端稳方正的感觉。这座建筑是民国时陆军部测地局于1915年建造的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水准原点遗址。当时的专业人员利用精密水准仪及配套水准标尺,以我国黄河平均海平面为基点,一段段导测至此。形成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水准原点高程,就是北京海拔的高度。当时测定的水准原点海拔高度为48.85688米。1983
标签:

历史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有座二百四十余年历史的恭亲王府,其王府主人乃咸丰帝六子,慈禧的小叔子奕,现王府为著名旅游景点。在北京除了这座恭王府外,还曾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的,有着三百五十余年历史的恭王府,即曾经坐落在北京张自忠路3号院的爱新觉罗·常宁的恭亲王府。清史专家们为区别两家恭亲王,一般称常宁恭亲王为恭老亲王,奕恭亲王则称恭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第五子,康熙帝五皇弟。
标签:

历史


和硕和嘉公主府乃乾隆帝四女府第,公主下嫁时公主府建在了今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2021年10月23日探看公主府,东府墙存大部,立于大学夹道胡同西侧(图3)。西府墙北端可见十余米,墙体上开有门洞,疑当年为与西府墙外的原北大宿舍“西斋”相通而凿(图10)。查193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并以360地图测距,西府墙与现景山东街相距约六十米。南府墙面向沙滩后街,是府门的所在,府墙和府门无存。北府墙东端和西端可见(图6图9),其他墙体大部被平房遮掩。193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上可见当年公主府的北墙外侧是西高房胡同,现无存。北府墙与今三眼井胡同相距约七十余米。东府墙上标牌书:府墙高一丈二,厚四尺,东西长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在360地图上测量,恰与所书相合。沿东府墙外大学夹道胡同南口北行,府墙巍立身侧,至府墙东北角,目及处,坚实的角柱石托起宽厚的墙角,东墙
标签:

历史


北京著名步行街——王府井大街——北端路西,有条十六米宽,行车道六米,三百多米长的街道——灯市口西街。这条街在明清时称奶子府,民国时循其音改为迺兹府,1965年改为现名。走在这条窄短的街道上虽不能体验到王府井大街的繁华与时尚,却能令人触碰到自有清一朝至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温度 。亲王府和世子府朱红府门上的颗颗金钉曾在这条街道上耀人眼目,总书记心系人民的脚步曾在这条街道上走过二十七个风雨春秋,人民艺术家笔下京韵浓郁京腔绝后的北京人的日子在这条街道上生发。
曾经居住在灯市口西街的亲王是道光帝的皇五弟,咸丰帝的皇叔惠亲王绵愉。惠亲王府的大致范围是,东临王府井大街,西与当年的皇城东墙相邻(现东皇城根南街),南向灯市口西街,北靠大草厂胡同,面积约两万米。分为中路、东路、西路。现
原北京皇城北墙(今地安门大街)东端北侧,坐落着距今74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走进南锣鼓巷南口,见右手第一条胡同——炒豆胡同——右转可见僧王府府门,张望门内,目及处不见通常王府金钉大门,只见两座三尺有余汉白玉抱鼓雕花石墩(图1)。有文解,石墩乃下马石,误。石墩本是卧于王府内四合院垂花门下或垂花门内屏风下,支撑担梁立柱的基座——滚墩石。滚墩石卧于府门,大不合王府规制。猜测,因民国时期王府卖于民间,解放后更成杂院,居民自建小屋,有妨碍,搬移至府门门道闲置。庆幸精美滚墩石劫后尚好。愿,有朝一日僧王府重修,两座滚墩石再为垂花门或垂花门屏风撑起担梁立柱,显雕花凿穴之往昔汉白玉滚墩石绰约风姿。
僧王府第一代主人僧格林沁乃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王府约建于道光帝间。专家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