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万春亭位于景山的中峰,高45.7米(约二十层楼高),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建万春亭,与单纯的设亭观景关系不多,而与设置“镇”物克制明朝原京师风水关系甚大。
古代堪舆学家对北京城的赞誉是:“藏的风水,五行不缺”。堪舆学家指的是,明朝在京城东西南北中各方位的“镇”物设置合乎风水:“中央戊己土之‘土’
”是为景山,乃五行正中。“东方甲乙木之‘木’ ”是为城东广渠门外皇木厂内的“神木”❶。”南方丙丁火之‘火’
”乃永定门外的“烟墩”❷。“西方庚辛金之‘金’ ”是挂在京西万寿寺内的永乐大钟❸。”北方壬癸水之‘水’
”是西北郊的昆明湖。明朝以此五“镇”来镇定京师,以保平安。
清朝入主中原后,全盘接纳了明朝的京城规制,但就明朝的在京城设置的“镇”物多有思忖,尤其到乾隆帝一朝。传闻,乾隆帝想方设法要克制明朝的“镇”物,以压制大明气息,保大清江山永固。乾隆帝就此大作安排:
一是改造中央戊己土之景山。民间传闻是,乾隆帝在景山五峰之上各建一亭,万春亭建在主峰之上,其东西各建两亭,在亭内安置五座铜制佛像,是为主管百姓生活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神铜佛”,以压制景山之“土”,并保京城百姓生活无虞。有人考证,乾隆帝设五佛的真意是,将主持东西南北中的五大佛陀,请至京城最高处,以佛之神力保京城乃至家国平安。五佛即是五方佛:中方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东方不动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五方佛在景山的安置,既在大明土“镇”景山之上,“镇”住了大明气息,又共同与中央戊己土之景山成为大清“镇”定京城与天下的新“镇“。
二是涤荡东方甲乙木之神木“镇”。乾隆帝旨意臣下:大清发祥地在东,清军铁骑威武入关时,犹如东来之浩荡紫气。威武浩荡之大清紫气早已将大明神木之“镇”涤荡一清。因此在京城东方不再设置“镇”物,大清发祥地以及亘古不灭的大清威武浩荡之紫气自是东方神“镇”。此“镇”克制大明神木厂内的金丝楠神木之“镇”,自是不言而喻。
三是就大明的西方庚辛金之永乐大钟“镇”,在京西设立火器营,以大清火器营之火,克明万寿寺内大明永乐大钟之“金”。今火器营虽无存,但地名仍在。
四是在大明南方丙丁火的燕墩之上,建造“九龙宝盖石幢”,石幢上雕刻2水神、龙王,水府都君、四渎安澜神等水仙。用大清之主水各路神仙,克大明燕墩之”火”。石幢及其上的水神,成为大清在京南的新“镇”
五是乾隆帝严命不得拆除元大都土城墙,以便用元朝大城之“土”,克制明朝北“镇”昆明湖之“水”。乾隆帝动克大明北“镇”之念,得以将元大都北城墙保留至今,也是功德了!
现北京明朝的“五镇”,除东方之“镇”——神木厂——无存外,其余四“镇”均在。
万春亭与景山,“中央戊己土”和“五味神铜佛”除作为明清两朝“镇”物外,还深蕴着古人扬南祥之气,抑北煞之风的传统文化思想。传统文化视东南风为“吉风”,乃祥瑞气象。西北风为“烈风”,乃凶煞气象。东南风自永定门入,一路向北至景山南坡,沿南山坡上升至万春亭,经佛之抚慰后,成为和煦之神风,而后跌宕折回向南至紫禁城内,形成了兴旺阳气荡荡于大中华之政治中心,蒸蒸于太和殿之上的巍巍气象。而北风由于中轴线北段的北城墙阻隔,绝大部分被阻隔北京城外,即便小部分刮进城内,向南就会再次遇到景山北坡及万春亭等五座山亭的阻隔,不能侵入紫禁城,最终形成了紫禁城内西北煞风不侵,东南吉风惠聚的蔚然气象。
❶永乐帝建造北京城时专门将一金丝楠大木,留在神木厂内,置为镇物。《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乾隆帝亲见此木,并做《神木谣》以志之。直到文革时大木尚在,但文革中大木被做成了会议桌。
❷燕墩又称“烟墩”,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位于永定门外铁路桥南侧。始建于元代,成为元、明两代京师五镇之一。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视为烽火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包砌以砖。乾隆帝时做御制碑一座,即“九龙宝盖石幢”。
❸万寿寺位于高梁河西,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为万寿寺。
